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这两个“亿”,让人印象深刻。保民生、保就业,保住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很关键。事实上,这已经成为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最紧迫的命题,也成为两会内外的焦点关注。
这两天,与一位浙江籍制造业企业家代表聊,她将疫情以来的心路历程与企业行动概括为三句话:从线下到线上,从找员工到找订单,从出海到海归。三句话,三个转变,让人深思。确实,尽管各级政府为抓“六稳”促“六保”提供了诸多举措,但稳市场主体根本上还是靠合力。一方面,它需要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扶持,下大力气为企业存续谋出路;同时,也需要各方于危机中沉思,共同为转型找思路。同时也要相信,市场总有最敏锐的眼睛。企业主们往哪个方向用力,稳住市场主体的答案也就在那里。
“从线下到线上”的切换,对应的主要是数字化转型。很长一段时间,线上快速发展,被认为对线下有很强的挤出效应,甚至被认为是“零和游戏”。但经过疫情考验,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发现,加快数字化转型,可以精准控制库存、提升管理效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既是应对眼前危机的管理策略,又是筹谋未来的 战略选择。
红蜻蜓的案例已为人所知。当疫情袭来,线下零售停摆,红蜻蜓一度压力山大。但通过与阿里巴巴进行数字化合作,将线下门店上网,让5000多名导购在家上岗,它快速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携手阿里巴巴“春雷计划”,正加速推进产业带直播基地,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应对危机的能力。这些数字化战疫的生动样本表明: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是只为应对当下的权宜之计,而是赢得未来的发展之道。正因如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高度肯定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从找员工到找订单”的转变,对应的则是找到有效需求的命题。有人说,抗疫上半场要解决“复工难”,抗疫下半场要解决“订单荒”,没订单,再强的生产能力也展现不出来。但订单从何而来?简单说:下游靠上游,上游靠需求。今年,各地纷纷创新消费券刺激消费需求,多地还选择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发放电子消费券。消费券的“电子化”有创新意义,其优势不仅在便利,更在精准。各地可以因城施策,同时也能根据动态数据,精准带动上游或横向关联行业,更好地发挥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让真需求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数字化案例看似不大,但推动的有效需求却不小。
“从出海到海归”的调整,则反映了今天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平衡。海外疫情严峻,出口转内销是外贸企业“自救”的必然选择,但自救也并非那么容易。因为长期面向的是国外市场需求定制,大多外贸产品并不像人们所想,可“一键转卖”国内。如何帮助外贸企业最快地在内外贸之间找到切换键?从思路上,既可以是政府搭台唱戏找需求,也可以是用好互联网C2M(消费者直接对接工厂)模式让需求找上门。4月以来,已有超过2万家外贸工厂入驻某主打C2M的电商平台,广东、江苏、浙江三个外贸大省占到七成以上。当年,许多外贸企业因为一纸海外定制订单做大做强;今天,利用大数据,它们及时找到国内消费群体,进行定制化生产,并衍生新消费。同样是定制,因数字化升级的不同,企业发展的弹性与生存能力大大增强了。
“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稳住上亿市场主体,我们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应该说,危机面前人人平等,对难以适应者是“危”,对拥抱变化者是“机”。用好数字时代红利,加快数字化转型,中国有足够的信心稳健走出疫情,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