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自断财路”?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引热议

近来,有关银行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的消息持续引发舆论关注。记者从第三方机构普益标准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有1348只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涉及622只产品,较2018年大幅增加。

银行为何要主动叫停这些产品?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要加快银行理财转型进度和控制资金成本。由于《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并严格约束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一些早期发行且原存续期较长的旧产品,无法在过渡期结束时自动到期,届时将不符合监管要求,因此银行只能在适当的时间主动停止这类产品的运作。

“被主动停止的部分产品,曾给予了投资者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或采取靠档计息的方式,这不仅违背了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在利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也让银行负担了较重的成本。”普益标准研究员郭全毓表示。

从近3年的情况来看,股份制银行提前终止的产品数量最多,共计767只,占比达57%,可能与其自身存量产品较多有关。其次是国有银行,近3年里共有256只产品提前终止。

有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受资管新规和当前市场环境的影响,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势在必行。对于银行来说,为了加快存量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进度,规范相关产品的运作方式,加快保本刚兑类产品的退出,提前终止这些产品是一种必要措施。对客户方来说,这部分提前到期的产品,或有较高的利息收益,或有银行信用保底,自然难以割舍。同时,因理财资金提前到期,客户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理财计划,重新进行资产配置。

在郭全毓看来,银行单方面停止运作预期收益率较高的长期产品,投资者会因利益受损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并且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群较为庞大,会面临更大的声誉风险。因此,要对所涉及的客户做好解释工作。除了发布相关公告,理财经理应与相关客户充分沟通,协助客户选购替代产品以承接突然到期的资金,从而降低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海关总署:将进一步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试...
9月份我国仓储指数为50.8% 与上月持平
票价最低540元,场场售罄!浸入式戏剧火了
再度出手!李嘉诚父子2938万港元连续增...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我国连续两年成为全...
8月份黄金消费环比增加近4成 月饼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