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公募基金马太效应加剧 11家公司年内“颗粒无收”

从最初的300亿元,到后续的150亿元,再到如今的80亿元,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在年内新品规模限制的逐步收缩,不仅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对管理规模的合理控制,也从侧面突出了“基金大年”当下,投资者借道公募基金进行资产配置的强烈需求。在此背景下,头部公募加速“跑马圈地”。然而,在新发基金热火朝天的盛况下,仍有11家基金公司年内“颗粒无收”,且以小型公募和成立时间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为主。

发行市场烈火烹油

年内新成立基金发行规模即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为统计标准,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来,已有1373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先后成立,累计新发规模约为2.99万亿元,再度刷新历史纪录,且距离3万亿元仅差“临门一脚”。同时,较2019年全年的1071只和1.42万亿元,也分别增长28.2%和110.56%。

突出的新发规模背后是众多“爆款”的鼎力支持。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年内成立的首募规模突破100亿元的公募基金共计40只,被易方达、华夏、鹏华、南方等17家大中型公募瓜分。其中,南方成长先锋混合以321.15亿元居首,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混合、鹏华匠心精选混合次之,分别达到297.43亿元和296.9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在近期披露即将开启发行,且有望成为爆款的新品也纷纷设置募集规模上限。例如12月14日,工银瑞信基金发布旗下工银瑞信圆丰三年持有混合的基金合同等文件,明确设置了80亿元的募集上限。

据此前业内消息称,今年7月,曾有基金公司接到窗口指导,要求单只新发基金的规模上限不得超过300亿元。虽然后续这一消息的真伪并未得到证实,但彼时,确实有多只产品接连发布募集上限300亿元的公告。

然而,300亿元的限制未能抵挡住投资者布局公募基金的热情,仅1个月后,即今年8月,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部分机构开始将旗下新品的募集上限设定在150亿元。如今,再度出现80亿元的规模上限,不难看出,在“基金大年”的背景下,部分大型公募正在逐步控制旗下新品的发行体量。

11家公司“颗粒无收”

头部公募和部分绩优公募大举吸金的同时,同花顺iFinD数据却显示,在2020年仅剩最后不到20天之际,仍有11家基金公司自年初至今仍未有新品成立,且目前没有正在发行或待发行的产品。另外,还有2家公司同样未有新品成立,但已有产品处在发行或待发行阶段。

从具体名单来看,既包括国融基金、国开泰富基金、江信基金等券商系基金管理人,也包括益民基金、天治基金、中海基金等信托系基金管理人。另外,中庚基金、弘毅远方基金等个人系和私募系的基金管理人同样在列。整体而言,在管理规模和成立时间方面,11家基金管理人多为中小型机构,或是成立时间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

对于年内未有新品成立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上述部分基金公司。某小型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公司旗下有一只权益类产品已经提交了申请材料,但目前尚未获批。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募获批成立刚超过两年,尚属于次新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目前也不足5只。

沪上某中小型公募产品部人士则坦言,年内未有新品成立的原因较为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具体原因不便透露。不过,该产品部人士也指出,公司目前已向监管递交了1只债券型产品和1只混合型产品的申报材料,而且已经收到相关的反馈,预计会在2021年一季度开启发行。

沪上某大型公募策略分析师认为,在基金“头部化”效应显著的当下,中小型机构的产品发行越发艰难。同时,在市场现有的以“卖方投顾”模式为主的情况下,没有新产品发售会导致存量产品的份额被持续赎回,使得基金公司整体管理规模持续缩水。“在我看来,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增速应该至少要跟上行业的整体增速才行。”

多措并举艰难突围

当前基金公司想要发行新基金并不容易。例如一只新品在获批待发后,往往要面对基金公司和代销机构的双向选择。因此,公募行业马太效应逐步加强时,中小型机构以及部分尚未得到长期发展的次新机构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指出,马太效应当前,头部基金公司的吸金能力越来越强。在基金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头部基金公司更容易吸引投资者关注,而且会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可信性和安全感。对基金行业来说,这一趋势也正在加速“优胜劣汰”的过程。

前述中小型公募产品部人士也直言,当下以银行为主的渠道方面想要新发一只产品,会首先针对拟任基金经理的业绩进行筛选,只有长期业绩表现达到其设置的标准才能进入下一步,并不是有需求或者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好就能发。而审核后第二阶段主要考量的是基金公司的口碑、品牌效应,以及与银行之间的合作程度,深度合作的基金公司才更有望得到银行帮助发行。

“所以,当下的难点就主要集中在基金经理的业绩能不能过得了银行的筛选,还有就是基金公司和银行建立合作的程度。显然大型公募在品牌、口碑和合作程度上都有明显优势,也就相对容易得到银行等渠道方的青睐。当然,也有部分条件不足的基金公司坚持要发产品,但就会比较艰难,因为产品的募集资金来源、客户沟通、事前宣传等都需要基金公司自己去做,银行主要担任托管人的身份了”,该产品部人士补充道。

在郭施亮看来,就中小型基金公司的角度而言,最好的应对策略还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资产配置能力、做好基金净值管理等。前述策略分析师则表示,建议中小型基金公司从产品创新、激励创新两个角度入手进行突围。其中,激励创新可以包括股权激励甚至是管理费分成等,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公司旗下产品业绩。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细思极恐!十几名业主刷脸卖房被骗超千万元
销量猛增的儿童平衡车真的安全可靠吗?
影视业回暖:新注册演员破万 有补贴有退税
教育部拟同意21所独立学院拟转设为本科高校
统计局解读10月全国居民消费数据
统计局解读10月份PPI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