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报告》指出,经过三年专项治理,影子银行野蛮生长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银行规模降至84.80万亿元,较2017年初100.4万亿元的历史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
《报告》指出,影子银行不仅规模大幅压缩,更重要的是经营开始变得规范,结构更加简化,资本拨备开始计提,系统性风险隐患大为减弱,同时也为当前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的各项金融政策措施腾挪出空间,特别是为逆周期宏观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报告》将影子银行的界定标准设定为:金融信用中介活动处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信贷发放标准显著低于银行授信;业务结构复杂、层层嵌套和杠杆过高;信息披露不完整,透明度低;集中兑付压力大,金融体系关联性和风险传染性高。其中,特征更加显著、风险程度更为突出的产品和活动,设定为狭义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同业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同业理财和投向非标债权及资管的银行理财、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网络借贷P2P贷款和非股权私募基金。
《报告》指出,我国影子银行积累时间长,存量风险较大,相当多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规模情结,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没有被真正打破,“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尚未真正建立,部分高风险影子银行可能借不当创新卷土重来。但也应看到,影子银行不会消失,将和传统金融体系长期共存,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的作用和风险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的持续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影子银行健康规范发展,降低其风险水平,使之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积极因素和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报告》指出,要严防反弹回潮,坚定不移地将整治影子银行作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同时聚焦突出问题和风险点,对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设立“禁区”,严禁多层嵌套投资、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结构复杂产品和业务死灰复燃,以及假创新和伪创新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