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洋芋淀粉、配料打芡、放入漏条机、过凉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三角城村和流水口村的洋芋粉条便出锅了。
2020年12月29日,三角城村委会院子里,整齐晾放着一排排洋芋粉条。洋芋粉条,是青海人必备的美食,是远在省外的青海人对家乡的念想。
为自产的洋芋粉条忙碌奔波
2020年12月29日上午,达坂山下的三角城村银装素裹,走在村道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远远望去,山脚下,一股热气从一间厂房不断涌出。
循着热气的方向走去,十几名工人在热气笼罩的厂房里各自忙碌。有的在打芡,有的往漏条机放凝固的淀粉,有的在给粉条“冲凉”,大家各司其职。
粉条厂有十几名员工,从厂长到工人都是三角城村和流水口村的村民。虽然从未经营过粉条厂,但大家一条心,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干部都会出谋划策。
村民伊双梅是粉条厂的工人,临近中午,她准备给大家做饭。伊双梅家有老人生病,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虽然经过一家人的努力,已经在2018年年底脱贫,但她依然很努力。
“一天能赚100元钱,还能照看家。”从去年10月开始,村里就忙着筹办开粉条厂的事情,从收购洋芋到粉条厂的建成,伊双梅一直参与,她很看好粉条厂的未来。
曹守林是青海省有色第二地质勘查院派驻三角城村的第一书记。这些日子他忙着帮村里的洋芋粉条找销路,还忙着为订购粉条的客户送粉条。
说到粉条厂,被推选为生产厂长的王生豪底气十足。“虽然以前没制作过粉条,但我了解制作粉条的程序,大家推荐我当厂长,我也没推辞。”王生豪每天起早贪黑,认真负责,他相信自己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村民从粉条厂“获利”
从冷库拿出来的粉条暂时存放在村委会,村民张世财负责晾晒,同时负责将粉条打捆包装。
60岁的张世财曾是村里的会计,粉条厂建成之初,他被村民和村两委推荐为粉条厂的财务人员。从去年10月开始,村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到邻村或者田间地头收购洋芋。
粉条厂发展至今,张世财算了一笔账,“收购洋芋的价格是1斤4毛钱。8斤洋芋能打出1斤淀粉,1斤淀粉能出1斤粉条,按照市场价,1斤洋芋粉条售价8元。所以1斤粉条的洋芋基础成本约3.2元。”
与此同时,张世财也悄悄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他在粉条厂干活,一天的工资是100元,从10月到12月,他赚了近8000元。
“粉条厂的工作不累,每天上午9点上班,下午四五点就能下班,工作比较轻松。”说到这,张世财脸上满是笑容。
曹守林说,村里统计了一下,从粉条厂筹备至今,三角城村和流水口村的70余名村民在粉条厂就业,截至目前,务工支出已达12万元。
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19年年末,县上让我们计划村里来年集体经济的项目,大家开始集思广益。”说到建粉条厂的初衷,曹守林娓娓道来。
每到冬季,开车往返于西宁和向化的路上,曹守林经常看到坐落在农户家的手工洋芋粉条小作坊内挤满了人。有些人是去加工洋芋粉条,有些人是去购买粉条,小作坊内的人气在冬季一天比一天旺。
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的景象,曹守林特意到小作坊做了市场调查。他这才知道,青海农民家家户户都有的洋芋粉条,竟然还卖到了省外。
曹守林突然有了想法:三角城村的洋芋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每年还有大批的菜商到田间地头收购洋芋,既然洋芋粉条卖得这么好,我们又有天然的优势,为什么不转化为经济优势。
于是,曹守林与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后,从网上查找建粉条厂需要的设备,了解粉条加工的流程,随后便开始行动了。
在向化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立项申请、可行性报告、运行机制等如期开展,做好项目方案后,县上一致通过。项目总投资58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80万元,三角城村和流水口村各出50万元中央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
招工人、收购洋芋、建地窖、建粉条厂、装过磅秤……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村民,大家不敢漏掉任何一个环节,办厂期间,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困难,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
希望更多人品尝到青海味道
2020年12月11日,这一天是让三角城村和流水口村的村民无比激动的一天,这天是粉条加工厂第一天生产粉条的日子。
粉条刚出锅,曹守林就拍照发到了朋友圈。果然,带着农家气息的美食吸引了很多人,不断有人向他订购粉条。忙完工作后,曹守林不是在销售村里的粉条,就是开着车赶去送粉条的路上。
曹守林介绍,项目所得的收益会按照5比3比2的方式分配。其中,收益的5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收益的30%用于村集体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公益事业及设立村级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的相关合理开支,通过合理劳动增加收入;收益的20%用于各村补助遭遇重大灾害的家庭、残疾人、低保兜底户、慰问困难群众等。
曹守林表示,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粉条厂是两个村500多户农户的心血,他希望更多人吃到他们生产的洋芋粉条,品尝到浓浓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