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正文

PM2.5年均浓度首次进入“30+” 北京生态治理成绩单出炉

时间: 2021-05-14 10:28:27 来源: 北京商报

5月13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对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总结和回顾。《公报》显示,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同期,全市地表水质改善明显、土壤环境总体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北京生物多样性打造了基础,实地调查发现北京新记录物种70种,其中12种为中国新记录物种。

PM2.5年均浓度首次进入“30+”

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首先体现在空气质量的动态变化方面。2020年,全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38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76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5.4%,比2015年增加90天。空气重污染天数为10天,比2015年减少36天。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

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市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昌平、平谷、顺义、房山8个区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约占市域面积80%。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4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2015年相比,全市PM2.5、SO2、NO2和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下降52.9%、70.4%、42%和44.8%。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浓度值为1.3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值为174微克/立方米。

同期,地表水、土壤、声环境等也得到同步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重点流域劣V类水体进一步减少,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实行风险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1类区、2类区、3类区和4a类区昼间等效声级年平均值达到国家标准。

“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0.2,连续六年持续改善。”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刘炜介绍,与2015年相比,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总体提升了9.3%。从功能区分布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提高15.1%,中心城区提高14.4%,平原区提升幅度达到16.9%;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提高7.8%。

新记录物种70种

北京地形地貌复杂,生境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在京津冀生态格局中举足轻重。而全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也为生物多样性打造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2020年,实地记录到北京市82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包括森林、灌丛、草丛、草甸与草原、湿地等类型。已记录各类物种共5086种。实地调查发现了北京新记录物种70种,其中12种为中国新记录物种。

在实地调查发现的70种新记录物种中,包括维管植物3种、昆虫16种、苔藓植物40种、大型真菌11种;在12种中国新记录物种中,包括大型真菌11种、昆虫1种。调查记录到被纳入四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外来入侵物种19种。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综合指示作用,实地调查发现了一些对环境质量敏感的指示物种分布范围扩大。”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表示,如北京水毛茛、黑鳍鳈等对水质要求高的水生生物在怀柔、密云、延庆及少数中心城区均有分布,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对于水环境改善的效果。

2020年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这种全市域、多类群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在北京系首次。预计用3-5年时间可初步摸清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并将生物多样性监测逐步纳入到例行生态监测中。该调查主要依靠人工,点位主要选取自然保护区、林地、自然公园、原始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697 72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