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商品大涨引发监管层关注。5月23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和证监会等五部门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
会议指出,本轮价格上涨既有国际传导因素,也有许多方面反映存在过度投机炒作行为,扰乱正常产销循环,对价格上涨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会议对后者明确了“零容忍”态度:坚决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在此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七天内两次“点名”大宗商品,要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适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也前后进行了九次调控,通过调整涨跌停板幅度、交易保证金水平等政策来降温大宗商品。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高度重视,皆因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引起输入性通胀,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民生购买力造成影响。眼下中国经济正处于稳定复苏中,但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国内有效需求仍嫌不足,必须防范输入性通胀扰乱中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对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前不久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主要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
报告还指出,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PPI涨幅。因此,监管过度投机炒作行为就是能力范围内的积极作为。
总体而言,中国虽然面临一定程度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但风险整体可控。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继续稳中向好,需求端不存在过热现象;中国也没有推行大水漫灌的货币宽松政策,坚持稳字当头,货币供给也不存在过剩现象,二者都不支持大宗商品的持续上涨。而在国常会“点名”和多部委集体出手后,目前黑色系大宗商品行情已出现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