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海南徽文化研究再引主流媒体关注

时间: 2022-10-27 09:03:35 来源: 海南省安徽商会

10月22日,《海口日报》阳光岛副刊文化版刊发该报记者王雨倩的报告文学《徽文化与闯海文学的“双向奔赴”》,记述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作家张少中闯海、文学创作和19年痴心不改服务徽文化研究会的事迹。文章甫一发表便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尤其在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正紧锣密鼓筹办成立20周年庆典的关键时刻,使徽文化研究又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

该文分三个板块进行铺展:文学创作的缘起与成就、闯海过程的去留之间和服务徽文化研究会的19年坚守。三个片段概括了张少中大半生的过往,读来亲切有趣很受启迪。


(相关资料图)

以下为该报告文学原文:

徽文化与闯海文学的“双向奔赴”

初识张少中,是在一场惠民文化书香线下公益文化讲坛上——他侃侃而谈,声情并茂,细致地讲述一个安徽人在海南生活30年的过往、多年来文学创作的心得、徽文化与闯海文学的差异等,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充盈的学识和幽默的谈吐,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张少中常说自己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一个“水命”的男人,自小出生在淮河边,读书在长江边,而今挚爱的第二故乡海南,它的波澜壮阔,总能给予人无限的创作灵感,它的海纳百川,总能给予人温暖的念想和归属感。

“14元稿费”促成的文学梦

水,在张少中眼里是至柔、至善、至美之物。这或许是他与海南的不解情缘。他说,伫立在碧海连天的南海之滨目睹潮起潮落,他的心里总会涌起莫名的感动。

刚届耳顺之年的张少中一生酷爱文学,常年保持着写作和阅读的习惯。他清晰地记得,1992年10月9日下午4点左右,自己从秀英码头踏上海南岛的土地,而今一晃已然过了30年。谈起最初的创作缘由,张少中一句“14元的高额稿费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也让父亲为我感到自豪,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这句话引起了记者好奇。

1977年初夏的一天,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张少中,白天在大田里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作,晚上则在如豆的油灯下执着地写作。写什么,怎么写,写了又能派上啥用场,当时的他心中一片茫然。父亲痛惜他点灯熬油不断唠叨,但他还是每晚照写不误,坚持不辍。

“后来一位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叫许春耘的远亲,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我的涂鸦之作,便选了一篇让我加工加工,投稿到合肥市文联刚刚复刊的《文艺作品》杂志。很快,一位叫温跃渊的编辑给我回了信告诉我:散文拟发。还写了一番诸如‘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之类话语鼓励我……《文艺作品》七月号上,一篇由我撰写的名为《潮》的散文赫然在列。”张少中回忆,那篇散文在他生活的小村庄引起了轰动,14元的稿费也解了当时处于困顿中的家庭之急。“那是我们家几年来除了养猪之外的最大一笔收入,父亲去镇上邮电所取款归来时,买了三斤猪肉,全家人美美地加了一顿餐。父亲还给我买了一双向往已久的蓝色的‘回力牌’球鞋,剩下的几元钱还清了邻居的零星债务……”

自此之后,写作热情空前高涨的他,投稿的命中率也出奇地大增——一年内又接连在《文艺作品》《江淮文艺》《阜阳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六七篇散文、小说等。1978年9月,张少中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如旱禾的透雨,每晚他都背着个旧挎包,躲进教学楼某个稍微隐秘的阶梯教室,选个靠后又临窗的位置,沉浸在文学创作中,以《赖大嫂新传》《榆树院轶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接连刊出,受到安徽文学界的关注。之后,张少中加入了安徽省作家协会,毕业后被分配到《文化周报》社从事文化新闻的采编工作。

深情笔触书写“闯海”故事

张少中说,在那个“十万人才闯海南”的年代,他的“闯海”生涯无疑是幸运的。

那么,何为闯海文学?张少中说,他对这个名词有着自己的理解,“应该涵盖两个方面。一是闯海文学家在海南的创作,另一个是以闯海、海洋等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海南生活的30年岁月里,是张少中创作的高涨期和喷涌期,发表过的优秀作品包括散文集《佛门尘缘》、散文《映秀菊黄》《吾生何幸》、电影剧本《香格里拉的女儿》等,并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了各类题材和体裁的文学作品140多万字。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张少中的“重量级”散文集《佛门尘缘》。他说,《佛门尘缘》是“一本准备了30年”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集,也是他出版的第二本书,张少中说他自己是“一个徜徉在文学大田边的拾穗人”,正因为他对文学太热爱、太执着,在准备这本集子的时候,他变得非常坚守。有了出书的准备后,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开始写作,书稿初步形成后,不停地修改修改再修改,交稿期限一拖再拖。他迫切地希望能把自己珍藏30年的文字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大家,也期盼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人生旅程和心路历程。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话说长江》电视片总导演李近朱曾表示,张少中的散文集《佛门尘缘》很适合拍成纪录片。《佛门尘缘》全书28万多字,珍贵老照片99幅,从内容上分为四部分:“笔底心河”记忆精彩;“苑边拾穗”嘉禾竞秀;“感悟碎片”禅悟人生;“人物春秋”真情感人。篇篇佳作字字珠玑,言辞恳切,毫无浮华造作之感。如一束束金黄的麦穗,沉甸甸地散发着乡土的清香,也如品茗雨前云雾茶,清新甘润,更似田野牧歌,自由潇洒,扑面而来的便是浓郁的淳朴气息。

细细读来,记者最为珍爱的是其中的开篇之作《佛门里的姐》。该篇继荣获“2009中国百篇散文奖第五名”之后,又登上中国散文排行榜第五名。长达3万余字,记述了作者36次上九华山,与圆觉精舍原住持、佛龄92岁的释圆空师太(2016年圆寂)20年来交往的传奇历程。张少中以文学的语言,精心的结构,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和大善大爱大包容的立意,再现了释圆空师太70多年的佛门生涯以及与“我”的尘缘。独特的题材和人物,读来趣味盎然、感悟颇多。

“是海南温润的土壤给予了我平和的心态和无限创作的灵感,每每挑灯创作,都不觉苦,反而会感恩当年执着的自己,莫大的勇气加入‘闯海’的浪潮中,即使没有扣人心弦又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但一直都在以年轻的心态去拼搏,以热爱的名义去坚守梦想,为深爱的海南注入点点光亮。”张少中透露,近年来新创作的文言文《椰赋》、散文《三沙三记》《人生的风景》《我的三个女徒弟》《第十九罗汉》《添岁感怀》等作品,满篇满眼都是海南元素,以稀疏平常的语调,去书写最深情的故事和感悟。

徽文化在海南“铺绿播爱”

这次再见张少中,是在他堆积了成千上万册书的书房里。排列有序,略经寻找,1977年首次被刊登的作品《潮》便在泛黄陈旧的《文艺作品》中寻到。他说,文笔稚嫩,随意看看就好。45年前的作品,现今仍旧保存完好,可见其珍视非常。

放眼整个书房,目之所及处皆是张少中发表在《中国作家》《电影文学》《赭山》《散文选刊》《淮河》《华文百花》《四川文学》等近百种各类书籍杂志中的作品。他说,在海南生活了30年,这些作品就是生活的印记。

张少中说,大多数人印象中徽州街巷都是青石板铺成,路两边的沟渠常年流水淙淙,大一点的村落,往往有近百条小巷纵横勾连,走进去如迷宫一般。小巷幽深而且僻静,墙壁上长满斑驳的苔藓。抬头看看,蓝天一线,若不是正午,阳光根本无法照进来。这与海南蓝天大海的感觉极为不同,这样大的差异也让这位闯海的安徽人萌发了诸多创作灵感和思路。

徽文化与闯海文学的关系,也意味着安徽人与海南这片热土千丝万缕的关联。

7月24日下午,在一场惠民文化书香线下公益文化讲坛上,主讲嘉宾张少中讲述一个安徽人在海南生活30年的过往。见习记者 杨忠凯 摄

2003年9月,由海南省安徽商会和海南省安徽研究会出品,由张少中创办的刊物《家园》在众人期待中出炉。创刊19年来,《家园》以播扬徽文化为己任,推出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并将徽文化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沉思、深邃的哲理、无穷的魅力,融会到生机勃勃的海南移民文化之中,从而碰撞出璀璨的文化火花。虽然张少中已经卸任了坚守整整10年的海南省安徽商会和海南省安徽研究会秘书长职务,但他依然心心念念着如同初恋情人般的《家园》,期盼着她永远枝繁叶茂、沁人肺腑,传播徽文化,传导乡亲情。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出版的《海南文化皖军》,推出了在海南乃至全国文坛比较活跃的安徽籍几位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其中张少中的《第一个在“祖宗海”铺绿播爱的安徽人》、陆胜平的《昌江妹子》、佘正斌的《以诗歌的名义为爱放生》等作品,都讲述了安徽人对海南深厚的情谊,促进琼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0年里,张少中一直在关注和见证海南文艺事业的发展。在他看来,海南的文艺事业已进入一个“新海南”的时期。随着安徽、湖北、上海、北京等地的旅琼文艺家们越来越多扎根海南,海南的文艺发展越来越具备开放性与包容性。旅琼文艺家们把新的创作风格、新的创作理念等带到海南,而海南的文艺工作者也不断走出去。这使得海南与外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从而较快地推动了海南的文艺事业发展。

谈及接下来的创作计划,张少中笑言:“我要更加勤快些,争取早日完成中篇小说《火红火红的南瓜》《天涯传奇》以及《佛门尘缘后记》,以飨读者。”

记者手记:永远的邀请

20余年前问世的一首《永远的邀请》,至今仍是难以超越的经典,唱出了无数海南人的心声,也引起了岛外游客的共鸣。

海南省旅游规划专家、学者陈耀,正是这首歌曲的作词人。在张少中的手机联系人备注一栏,写的是:挚友陈耀,可见感情之深。张少中说,陈耀是他留在海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陈耀推心置腹的劝说,他才在犹豫踟蹰的时候坚定地留在了海南,见证了海南数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和变迁,成为新海南人的自豪和骄傲。

祖籍同是安徽人的陈耀告诉记者,他能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经济浪潮不佳时,张少中想要离开海南的想法,他坦言,“离开是勇敢的,留下是明智的”,他真诚地向张少中发出“永远的邀请”,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合居住,海南开放的主旋律适合创作,这是文人创作的天堂,长远的眼光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海南需要你,你也需要海南”。

命运总是在拐角处发生转变,张少中留在了海南,文学创作方面的收获也越来越多,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作品不断面世,他对海南的情感也越来越炽热。他说,既然接受了邀请,就会奔赴山海,不负热爱。

关键词: 文学创作 报告文学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