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一座“小岛”如何成就300家企业

时间: 2022-11-10 09:54:47 来源: 安徽日报

合肥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上有个半岛,人称“科学岛”,在这座以科创名世的城市里,是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峰并峙的科研高地。由于僻处一隅,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科学岛颇有点遗世独立的神秘感,乃至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它“户口本”上的真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


(资料图)

尽管气质“高冷”,但科学岛并非真的远离尘世、不食烟火。相反,在安徽及合肥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科技产业发展浪潮中,科学岛是主动拥抱浪潮的“弄潮儿”,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颇有贡献: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和地方共同打造了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环境谷等科技产业园区,构建起“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助推新兴产业”的“科创+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十三五”以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逐渐形成“核心在皖、主体在皖”的总体态势,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500多件,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11.07亿元,其中省内转化合同金额9.01亿、占比超过八成。截至目前,直接和通过平台孵化企业超过300家,注册资本总额逾50亿元,销售收入近100亿元,带动就业逾万人。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势在必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成果不等于现实生产力。两者之间,还隔着一个转化通道。关于这一点,安徽可能是感受最为直接的地区之一。

坐拥中科大和科学岛,安徽是中国科技力量的重镇,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期是制约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对于深化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安徽寄予厚望。作为科研“国家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致力于在实验室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在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上有所作为,以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一些科研人员也希望付出大量心血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做项目、写论文,在申报时就会阐释这项研究有怎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项目结题后,论文往往束之高阁,研究成果并没有体现出最初所说的应用价值。我想得有人来做成果转化这件事。”2015年从科学岛博士毕业的庞伟伟,创办了主营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业务的中科九衡科技公司。他的话反映了不少科研人员的想法。

地方有期待,院所有责任,科研人员有要求——推动科学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观因素足够充分,那么客观条件呢?

“合肥研究院从上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始终围绕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战略部署开展研究。最初,我们的前沿研究与实际应用、地方产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经过数十年努力,随着技术积累越发深厚,成熟度越来越高,像人工智能等领域,研究成果已经能够走出实验室,有了广泛的实际应用场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说。

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优良的产业生态。近年来,安徽省及合肥市新兴产业蓬勃而起,培育和吸引了大量产业链供应链优质企业,产投创投资本活跃,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本等要素加速汇聚。

综合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科学岛”长出的“科技之花”在安徽及合肥结出更多“产业之果”,实现就地转化,其时已至,势在必行。

“松绑+激励”,激发积极性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无论是搞科研还是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人,在激发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尽管科研人员渴望“研”以致用,但将论文和实验室里的成果产业化,过程复杂。如果不是向企业转让专利,而是躬身入局进行创业的话,尤其劳心劳力:要找准赛道、发现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要找投资,要组建团队、管理团队,要找到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等等。在付出很多心血后,还未必能够成功。巨大的成本和风险面前,没有政策保障很难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通过股权激励政策,让有志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看到了获得巨大价值的可能。在驻皖和安徽地方科研机构中,合肥研究院第一家试点股权激励,规定科研团队可以获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最高70%的现金及股权奖励。此外,对于受企事业单位等委托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横向项目,合同净结余经费作为成果转化收益,给予科研人员现金奖励,且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

从海外归国回到科学岛工作的刘青松,就是以职务科技成果入股,创办生物医药公司中科普瑞昇。在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经过多轮融资后,刘青松持有股权比例仍超过37%。

合理的持股比例,既能够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也保证了创始团队控制权,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如今,中科普瑞昇已是省精准医疗重大工程领衔单位,营收连续三年实现倍增,其生物样本库近日正式获批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资质,成为全国首家获批的以肿瘤原代细胞为特色的“活体”生物样本库。

自2016年试点以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已对科研团队实施股权奖励超5亿元,是安徽全省范围内完成股权激励企业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同时,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还在离岗创业人员管理方面给予方便,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单位管理体系建设和职称评定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系列“松绑+激励”政策,增强了科研团队自主权、获得感,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动力加速迸发。 

搭建孵化平台,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要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之外,还需要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土壤。

“很多人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实验室里的成果拿出来就能用于实际。其实,科研院所的成果往往是单项技术突破,距离产品化还有很长距离,需要结合应用场景再开发。”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院长吴仲城说。此外,初次创业的科研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缺少与资本、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对接的渠道,都会影响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我们要做的就是构建良好的科创生态,汇聚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各类要素。”吴仲城介绍,作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合肥市共同打造的科创孵化平台,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致力于构建“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四位一体的创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中科九衡创立之初曾遇到资金问题。创始人庞伟伟一筹莫展之际,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帮助其引入合肥市天使基金500万元股权投资,解了燃眉之急。“如果不是创新院帮忙,我都不知道还有股权融资这条路。”庞伟伟回忆。

除了创业投资,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还努力打造共性技术平台,服务于原始创新成果工程化;集聚知识产权、财务等专业力量,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立科创企业成长管理研究院,开展管理培训。

中科美络信息技术公司主营机关事务智慧化管理业务,打开市场的公务用车管理产品,就是依托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对科学岛强磁场科学中心相关技术进行工程化开发而来。目前,中科美络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全国近20个省份,创造了公车改革的成功样本。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大要素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让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成为优质科技公司的摇篮,目前已累计引入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团队100多个,孵化培育企业超过300家,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成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外,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还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安徽工研院及其六安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等不同功能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形成以合肥为中心、带动皖南皖北协同发展的平台布局。

“合肥研究院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在科技赋能区域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多贡献。”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表示。

关键词: 科技成果 技术创新 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