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有一张特殊“船票”寄托特别梦想、梦想+劳动大课堂课程、花样校园放飞梦想……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成立于2004年,学校将“梦开始的地方”确立为学校的育人特色理念。
17年来,学校以“梦”为载体,21天“梦想+”德育实践打卡模式推广到该校的5个校区、学区的13所城乡小学以及跨省交流的联盟学校的14所革命老区小学,受益师生达4万余人。
如何实实在在实现育人目标?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从点滴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将梦想根植在孩子心中……
开学初,每一个孩子都要把这个学期的梦想写在纸条上,放进小纸船里,到学校的梦想池去投放……每一项活动都“仪式感满满”,通过这样的仪式,让孩子亲身体会,融入其中。
从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有机统一的角度架构“梦想+”小学德育实践模式顶层设计,确立“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的德育目标: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儿童个性发展需求为前提,将学生发展素养定位为“知行美、道德心、中国魂、创造力”,引导学生建立“我的梦”;通过学校德育实践,引导学生将“我的梦”对接“中国梦”精神内涵,实现儿童将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有机统一。
滨湖路小学针对课程育人方向、课程构建、学科性渗透和校本化改革,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等德育6项内容进行整合,向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渗透。
语文教师黄瑾在二年级上册《一封信》中,就巧妙地融合德育内容。在字音、写字教学环节以“趣”为先,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生字上,写字姿势一尺、一拳、一寸,端正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空隙等分别得一颗红豆,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诚恳的态度互评、互助,巩固良好书写习惯。
为了实现对国家课程内容的补充夯实和拓展延伸,学校开发了“梦想+”德育实践课程下的“梦想课程”与“成长课程”。德育与学科课程的渗透,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多元、个性化发展,在勤奋中实现“我的梦”自我价值,依托学校“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的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有机统一。
“学校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一个难点,但是滨湖路小学从建校开始就一直这么做了。”校长谢小燕介绍,17年来,学校坚持以“梦”为载体,构建“梦想+”小学德育实践模式,开展从“我的梦”到“中国梦”的教育模式探索。
德育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系统,以巩固与促进学生道德内化。谢小燕介绍,为让评价有落脚点,改变评价结构单一、形式僵化的局限,学校创新评价和呈现的方式,量化德育内容,让其校本化。
滨湖路小学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彦博数豆》得到启发——“养成一个好习惯,投入一颗小红豆”,以“红豆”为载体,创造性地打造由学校辐射到家庭的多元“梦想+”德育评价,儿童充分参与德育评价,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并与“梦想+”德育实践课程相辅相成。
经过17年的实践探索与完善,滨湖路小学“梦想+”模式产生广泛影响。学校承担各级各类小学德育相关培训(现场会)60次,组织1000余次德育实践活动,借助1所大学力量、1家企业效应,推动成果研究;深入8000个家庭,有效提升学生素养。截至目前,已有4万余名学生、596名专任德育教师及2400余名其他学科教师受益。
(记者 周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