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三,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标普500指数跌0 47%,连跌两日至六周新低,纳指跌0 66%,连跌两日至五周低位,道指微涨0 02%,勉强脱离
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一阶段,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
当地时间2月22日,美联储发布了1月31日至2月1日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根据会议纪要公布的内容,美联储表示,虽然有
进入2023年,最大的争论是全球经济将以什么样的速度下滑。1月以美国为首的经济数据强劲,“硬着陆”风险下行,连“软着陆”(经济逐渐衰退)的
美国三大股指期货盘前走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回落,跌穿3 7%,暂报3 68%;美元指数日内一度失守104关口,现跌0 56%104 1。
在今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对2023年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解读。他表示:2023年的货币政策,
证券时报网讯,据央行网站,易纲行长在泰国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联合主办的“全球变局下的中央银行”研讨会上发表致辞指出,受新冠疫情等因
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11月10日发布今年三季度全省金融统计数据。记者留意到,9月末安徽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位列全国第二、长三角第一,为
美国9月PPI环比增长0 4%,高于预期;9月PPI同比增长8 5%,高于预期。
自7月中下旬以来,已震荡回调了4个多月的黄金开始强势反弹。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的信号是本轮黄金反弹的主因,叠加地缘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
由于市场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预期发酵,美国股市在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召开之前约两周的时间里出现了显著的持续下跌,标普500指数与最近历史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2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是1982年6月以来最大的同比涨幅。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将
近一段时间,降准、结构性降息接连而至。去年12月至今年1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连续两个月调降。去年12月,央行全面降准0 5个百分点,释
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多个市场通胀持续走高的趋势正在迫使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等在收紧货币政策问题上采取更加鹰派的立场,但欧洲央行和日本
2021年,世界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衰退中曲折复苏,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一系列问题。随着11月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尽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13日公布了9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预计11月或12月起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并于明年开始加息。业界人士表示,尽管全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13日公布了9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预计11月或12月起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并于明年开始加息。业界人士表示,尽管全
尽管9月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 4%,创下近13年来的高点,但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雷恩11日表示,欧洲央行目前无意调整货币政策。雷恩认为
尽管9月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 4%,创下近13年来的高点,但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雷恩11日表示,欧洲央行目前无意调整货币政策。雷恩认为
本周,以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迎来议息会议,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多数央行料会选择按兵不动,但通胀高企背
本周,以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迎来议息会议,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多数央行料会选择按兵不动,但通胀高企背
物价普遍上涨正在令外界担忧各国将提前上调利率水平。尽管全球不少央行均表示,物价上涨趋势是暂时性的,尚未明确何时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进行
物价普遍上涨正在令外界担忧各国将提前上调利率水平。尽管全球不少央行均表示,物价上涨趋势是暂时性的,尚未明确何时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进行
央行16日发布公告称,当日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8月17日MLF到期的续作)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 95%、2 20%
央行16日发布公告称,当日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8月17日MLF到期的续作)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 95%、2 20%
由于预期美企业绩增幅放缓和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强, 全球资金上周出现明显向新兴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流入的趋势。美银美林
由于预期美企业绩增幅放缓和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强, 全球资金上周出现明显向新兴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流入的趋势。美银美林
中国人民银行9日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