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就是肠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却是结直肠癌的“前身”。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理论上来讲,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腺瘤性息肉几乎100%会变成癌!!!
PART.01
腺瘤性息肉常见症状(许多没有症状)
1、便血
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2、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3、肠道外症状
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4、腹痛
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5、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PART.02腺瘤性息肉分类
管状腺瘤
最常见的腺瘤性息肉,0.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黏膜覆盖,少数表面黏膜发红,一般无蒂。
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可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
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占腺瘤的10%左右。体积大,一般直径2-3cm,最大可达10-20cm。
常呈绒球状、花坛状或菜花状,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易发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
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文献报道为30%-50%。
绒毛管状腺瘤
绒毛管状腺瘤大小中等,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20%-80%。
癌变率居中,文献报道为11.9%-22.5%。
PART.03腺瘤性息肉的筛查
预防肠癌有多简单?只需2步:
做好肠镜早筛
从腺瘤性息肉发展至肠癌是漫长的过程,而在这段时间内做好肠镜早筛,找到病变的息肉并切除,就万事大吉了;
做好定期复查
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复发的几率很大,因此做好定期的肠镜复查,及时发现复发再生长的腺瘤并切除,能做到不给任何一颗腺瘤有癌变的机会,肠癌也就无从谈起。
贵阳东大肛肠医院是一家专业治疗肛肠疾病的医院,如您还有其他问题可关注我院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咨询,届时会有专业的人员为您答疑解惑!
咨询电话:96800
免责声明:本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