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正文

幸福教育课程 让教师和学生幸福感不断提升

时间: 2021-08-19 16:40:32 来源: 中国教师报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自2003年以来提出“幸福教育”办学思想,形成“五维一体幸福教育”理念。其中,幸福教育课程体系是学校做实、做好幸福教育的关键。

幸福课程让学生走幸福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各种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不断涌现。在“校本课程大餐”面前,学校却陷入沉思:“多”就意味着幸福吗?有时候教育的问题可能恰恰就出在“多”上面。我们当然不能回归校本课程贫瘠的时代,而是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出一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校本课程家园,让他们准确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学校的梳理工作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对课程内容做到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做到“眼中有全貌”。在校本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过程中,学校从育人目标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对课程背景、课程哲学、课程结构、课程研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梳理过程中,上溯学校幸福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下位延伸至教学实施、制度机制和品牌特色等方面,使“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核心素养—课程体系—课堂模式—特色品牌—学校文化”相互支撑,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对课程价值与学生成长的关系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方略”。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落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课程体系构建不单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而是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合力行为。每个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是设计者和参与者,他们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越是被需要,其成就感、价值感就越强,课程距离学习者也就越近。

第三,对课程的实施方式有充足的预设,做到“手中有方法”。从课程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关键的桥梁。为了确保课程落地生根,学校将学生的“学”作为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将教师的“教”作为课程实施的引领与保障,同步强化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而催生课程与课堂模型的一体共生。教师与学生的联动合作,课程与课堂的协同创新,打通了一条从课堂通向课程从而指向核心素养的途径。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幸福教育与幸福文化有了牢固的根基和支撑。

幸福课程的姿态描画

学校对课程的梳理,不是简单地根据内容分类,而是以学生学习实践的活动方式为根据,将适合的方式与适合的内容关联到一起,将适合的目标与适合的强度关联到一起,学校称之为“2+2+X”幸福课程。

基于常规课的学习力训练型课程与自主学习型课程。幸福课程的第一个“2”是学习力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学习力课程以基本教学内容为载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基础学力训练等,让学生逐步掌握超越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力。自主学习型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开发的更加开放的课程,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和学习程序的权利。两类课程的划分不以学科单位进行归类,而是将所有学科都纳入其中,让两种课程自成序列、相互衔接,呈现学习力与知识技能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基于活动课程的班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幸福课程的第二个“2”,包括班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班本课程是基于“班级家”理念而形成的课程,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建构,主要目的是: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增强凝聚力;发挥家长、学生的能力特长,打造班级文化。班本课程包括益智游戏、手指活动、运动健身、经典积累等类型。校本课程以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为依据,打开班级界限以活动组方式开展。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艺术课程、体育课程、综合课程等,艺术、体育课程的常用模型包括:音乐“欣赏+乐器+表现”、体育“项目练习+常规运动+技巧提升”、美术“鉴赏+技法+实操”;综合课程常用模型有“任务探究”型、“动手实践”型、“技巧提升”型等。

基于学生成长的主题课程。幸福课程的“X”是主题课程,主要有校园课程、社会课程和家长课程。校园课程包括感恩主题课程、校园艺术节、学习成果展示、微学习课程和礼仪课程等,其实施基本模式为:方案制订与部署—活动组织与练习—分项评比与展示—演出汇报与表彰。社会课程包括游园课程、体验课程和访学课程,其实施模式为:主题布置—收集资料—交流预案—体验课程—整理体验—展示汇报。家长课程包括家长微课堂、亲子阅读和志愿者课程,基本实施模式为“输入+输出”的双向互动。

幸福课程的实施路径

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学校采用“两固定一随机”的形式:“两固定”指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必须进入课表,主题课程保证固定时间;“一随机”指主题课程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同环节的落实时间可以随机改动。比如“始业课程”需要学生完成5套系列丛书的学习,还要每学期进行3次展示,在时间安排上看起来困难重重。但是学校采取了融入、整合等方式,把国歌、校歌演唱融入音乐课,把注意力训练通过“拍篮球”的方式融入体育课,把儿歌背诵与常规训练整合,把经典积累与英语朗读等放在微课程时间……于是,利用多名教师、零散时间的配合完成了看似难以落实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的师资配置上,学校采用“一师一专、一师多专、多师一专”的方式:“一师一专”指任课教师在教学时要保证质量、确保自己的专业性;“一师多专”指班主任在教授学科课程外,还要有效策划、组织、指导主题课程或班本课程的落实;“多师一专”指多名跨学科教师进行配合教学。

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坚守“一钻见底、多轴联动”的专业精神:课程实施有时需要一名教师在某一方面出成果,有时不仅需要多名教师合作,还需要管理层、执行层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幸福课程的实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勇敢探索、不断成长,也让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697 72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