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既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规划,也要自下而上的推进落实和转型创新,更离不开在华外资企业的务实行动。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众多外资企业纷纷应势而动,为助力中国绿色发展贡献方案和智慧。
日前,必和必拓发布了一项《气候转型行动计划》,全面深化集团气候战略方针,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并提升全球价值链气候风险管理。根据计划,2050年之前,必和必拓将力争实现直接供应商运营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和所有矿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此,集团将携手客户和有关各方,推动钢铁生产和其他下游工艺向碳中和加速转型,还将力争实现铜、镍、钾肥等面向未来大宗商品的生产碳中和,以此支持价值链减排,为世界向净零转型作出贡献。
“该计划明确了必和必拓在助力世界脱碳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与行动,强化了集团到2050年实现运营净零排放的战略方针。”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Mike Henry)表示,必和必拓致力于将现有产品的碳排放削减到最低水平,并为世界步入净零未来提供安全可靠的资源支撑。“我们将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推动整个价值链加速减排,继续支持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并大力倡导政策响应,以促进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
9月初,科思创宣布其位于上海的一体化基地获得ISCC Plus质量平衡认证。这是科思创亚太区首个ISCC Plus认证基地,也是继欧洲安特卫普和豫尔丁根基地后第三个获得质量平衡认证的科思创基地。
ISCC(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是国际公认的生物质和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通过此认证,意味着科思创已具备向亚太地区客户大批量供应由替代性原材料制成的高性能聚碳酸酯塑料以及聚氨酯原料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的能力,这些产品品质与相应的化石基产品无异。
“非常自豪我们能在实现全面循环愿景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以满足市场对更可持续产品的需求。”科思创首席商业官苏智雅(Sucheta Govil)表示,有了最新的质量平衡认证,企业能够直接为亚太地区客户提供支持,减少碳足迹。该解决方案无需技术改造,可直接应用于现有的生产流程。
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总经理陈耘认为,这是公司为实现碳中和以及最终走上循环经济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基地不仅获得了外部认证,也在积极倡导使用更具可持续性的原材料,并将减少碳足迹的目标贯彻于产品生产、分销和原材料采购的各个方面。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外资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也参与到了中国的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中。
8月2日,新加坡金鹰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签订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合同。这是全国首单外资碳排放权抵押业务,也是继金鹰集团与交通银行达成全国首单外资碳资产托管协议后,外资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支持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在碳金融领域的又一创新举措。
在金鹰中国能源管理委员会主席王建国看来,首单外资碳排放权抵押业务将有助于金鹰中国区盘活碳资产,提高碳资产管理效率,优化升级节能减排环节,在节能、降耗、环保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获得经济、环境双重效益。
9月上旬,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见证了外资银行的首个碳排放权关联贷款。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已为一家能源类国有企业成功办理了一笔碳排放权关联贷款。这也是汇丰银行运用碳排放权,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优化融资结构的一次创新尝试。
(记者 晏澜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