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教育肩负着强农兴农的重要使命,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驱动新农科建设有序推进,“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拉开新农科建设序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给新农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亟须探寻高质量发展道路。教师是高校办学和育人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培养高等农林院校高质量教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已成为新农科建设的核心要务。湖南农业大学从顶层设计、思想引领、平台搭建、技术融合四方发力,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推进新农科建设目标实现。
强化顶层设计
走好系统发展之路
顶层设计决定改革方向和路径。湖南农业大学加强顶层设计,破立结合,紧抓“教学激励制度完善”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品牌工程”两条主线,整体谋划高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紧抓教师教学激励,形成特色鲜明、建以致用、上下联通、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发挥制度导向作用,用好职称评价“指挥棒”,围绕高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构建相互契合、相互促进的系列制度体系,加大教师教学奖励力度,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引导教师安心教学、热心教学、潜心教学。
紧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务本”品牌工程,完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研教改、教学竞赛、学生学科竞赛等项目横向衔接,将校级、省级、国家级别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纵向推进,与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技术指导深度协同;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分制,所获学分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完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反馈、指导、跟踪发展性评价机制;建设以农为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库,丰富校本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资源,实现教学支撑体系与课程建设的良性互动,在改革中激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突出思想引领
走好价值塑造之路
价值塑造是涉农高校立德树人之本。湖南农业大学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理念与强农兴农使命厚植每名教师内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三农”情怀深厚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培养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思政能力,突出“姓农、为农、兴农”特色,遵循知行合一的理念,理论设计与实践落实相结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实践课“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大体系,挖掘、传承、激活“知农爱农为农”基因,植入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分享脱贫攻坚心得,师生共悟爱国情、共立强农志。
合力搭建平台
走好协同发展之路
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迫切需要。湖南农业大学打造四维培养矩阵,协同共进培养高素质教师。一是打造多元化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跨学科教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学管理人员与课程教学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汇集智慧、凝聚合力。二是开发多渠道培训资源。通过“引进+自建、融入+改造、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开发培训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开展多形式培训活动。通过讲座、示范课、研讨沙龙、集体磨课、实操应用、社群交流、专项指导、教学竞赛等多形式活动,促进培训实效提升。四是搭建多样化育人平台。构建“务本”线上线下教学信息化培训平台,实现分层分类个性化培养。充分利用高校联盟、省内外专业学会、行业企业平台,实现协同培养。着力强化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实施教师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双师”通道,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区域经济特色,围绕农业系统价值链、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产品健康链、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学与科研双向促进长效机制,拓展教育教学资源,转化科技研究成果,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构建全域支撑的新农科集群,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推动教师投身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技术融合
走好精准发展之路
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教育教学改革。湖南农业大学通过搭建智慧教学环境与系统,实现科学预测、精准诊断、实时跟踪,形成教师专业化可视化发展档案,构建了高质量教师定向追踪与精准培养机制,走好教师精准个性发展之路。以涉农课程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涉农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的应用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让师生在“云”上“触”达农耕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的“硬核”实力,实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科技交融碰撞。
面向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涉农高校任重而道远,应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大力培养高质量教师,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在培养“知农爱农为农”新型人才上尽职责,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强担当,耕好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责任田”。
(张扬 孙志良 洪彬 庹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