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正文

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实现内涵式特色发展新征程

时间: 2021-10-14 17:04:4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跨越20年,奋进20载。江汉大学合并组建20年来,坚守“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教育初心,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实现跨越式发展。

江汉大学是湖北省与武汉市共建、以市为主办学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有在校生2万人、全职院士2人、双聘院士3人,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江汉大学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入选国家学位委员会公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开启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实现内涵式特色发展的新征程。

跨越20年 奋进谱新篇

改革开放之初,创办于1981年的原江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创办于1952年的原武汉教育学院、创办于1958年的原武汉市职工医学院,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立足武汉、服务地方的办学新路。原江汉大学打破传统办学格局,创立收费、走读、短学制、职业性和不包分配、择优推荐的新型办学模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01年10月,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4校合并组建了新江汉大学。

办学层次实现三次飞跃。20年间,江汉大学实现了从专科教育为主,到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进入省高校“双一流”建设阵营的三次飞跃,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博士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学生规模突破新量级。共培养毕业生11.7万人。在校生人数从一万增长到两万。开展了研究生、博士生和留学生教育,现有来自23个国家的学历留学生283人。

师资水平达到新高度。专任教师中的博士人数和比例,分别由学校合并组建时的22人、占比2.14%,增长到现在的595人、占比47.6%。“两院”院士人选实现零的突破。

科研实力实现新跨越。年度科研经费从100余万元增长到过亿元。获得国家项目,纵向科研项目增长到300余项,项目来源从单一走向多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突破性增长,已建成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不足一亿元增长到近5亿元。

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精细爆破国际领先

学校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为重点,建设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在精细爆破领域取得了优秀成绩。光电化学材料、环境健康、生物信息、城市文化与城市治理等相关专业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工程爆破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实验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团队和工程爆破相关学科的多个科研团队为基础,整合工程爆破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与健康危害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已经形成工程爆破学科群,开展前瞻性研究,引领学科发展。

建立湖北(武汉)爆炸与爆破技术研究院,谢先启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将化学反应工程与动量传递等化学工程基本原理应用于爆破工程领域,达到精细调控火炸药爆炸过程、降低爆破次生有害效应等目标,拓展了化学工程的应用领域,项目成果已在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与抗震救灾等500余项重点工程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学校做大做强国内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材料,依托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建设实验室、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江汉大学是湖北省第三个取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单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以国家及区域经济重大需求为导向,面向科技前沿,以光电子产品柔性化、轻量化、环境友好化发展过程中所急需的化工新材料为目标,聚焦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引领原始创新成果突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技术供给能力。学校1985年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2010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16年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入选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018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面向产业和社会需求,大力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去年7月,学校调整工科院系设置,融合学院教学资源,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和新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今年9月,为了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再次启动第二轮新工科学院与专业调整,新成立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3个工科学院,瞄准高水平城市大学办学定位和武汉市产业布局,从专业驱动转向学科驱动,以学科资源整合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育英才。江汉大学建校20年来,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炳灵学院、创业学院、荣誉学院等,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创新科教、产教、医教、政教协同育人模式;设立本科教学校长奖,重奖本科教学一线优秀教师;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一年级工程”,培养良好校风学风。

积极实践与探索学分制改革,是湖北省首批实行学分制改革试点的省属高校之一。学校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特色鲜明、多元创新的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等。每个模块又包括丰富的选项,比如大学体育包括篮球、网球、龙舟、瑜伽、健美操等23个体育项目,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为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具有生长性、立体型和开放性特点的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综合技能、专业实践、创业教育5个方面,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外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修满5学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一大批知识结构宽广的复合型人才。江汉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与探索”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2012年起,江汉大学实施全员导师制,规定每个专业配备2—5名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指导,全天候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建立导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每年评选优秀导师给予表彰。

通过推进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办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20年,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课程均由资深教授与年轻骨干教师担纲执教,涵盖了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多种教学模式。近5年,获评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15个。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4490人次,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全国排名第217位、湖北省属高校排名第4位。学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14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13篇。获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3项。近10年,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出全国高校平均值25%—35%,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司法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值25%—48%,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2%以上。

创新体教结合模式,探索学校、企业、协会“三结合”路径。江汉大学女足夺得2020年中国女子足球超级联赛冠军,多名队员成为现役国家队主力,队员王霜获评“亚洲足球小姐”。

科研创新厚积薄发 成果转化克难攻坚

学校始终把发展科研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校以各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会聚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楚天学者”等人才,形成了以国家级别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楚天园丁奖”“荆楚好老师”“武汉最美教师”等称号。

近5年,学校获各类科研经费4.76亿元、国家基金项目110余项。知识产权授权16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0余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三大国际检索收录论文2000余篇次,出版著作和教材300余部。获各类科技奖项1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江汉学术》入选中国人文社科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名栏”建设工程期刊。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一家在新三板挂牌。获批武汉市首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试点高校,70余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江汉大学专场签约20.07亿元。

二十年磨一剑。学校形成了以精细爆破新工艺、柔性显示基板材料和MNP标记法生物基因鉴定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谢先启院士团队完成的百米级钢筋混凝土烟囱双向折叠爆破拆除工程、高层楼房多向多次折叠爆破拆除工程、一次性爆破桥梁拆除工程和一次性整体爆破群楼拆除工程等多项工程,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江汉大学牵头的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致力于柔性显示的关键核心材料——柔性显示PI基板的科技攻关,获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支持;通过与武汉天马微电子、华烁科技协同攻关,解决了柔性基板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申请及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澳大利亚专利2项。核心专利技术转让给湖北鼎龙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2020年投资3亿多元建成了1000吨的聚酰亚胺浆料工业化生产线,目前产品已经在天马、华星光电等主流显示面板企业批量应用,为我国柔性显示供应链的安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学校系统生物学研究院与农业农村部门科技发展中心合作探索的一系列生物基因检测技术已应用于农业、医学、法医、食品等多个领域。发明了MNP标记技术,形成60多项发明专利和3项国家标准,被指定用于实施国家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等,为我国生物资源的挖掘、利用与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学校环境与健康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武汉淡水湖泊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提出和实施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武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立足武汉图发展 贡献地方显担当

20年来,江汉大学十分重视学校在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职能,不仅每年培养大批专门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且还在共建合作、咨询培训、合作研究、成果推广等方面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形成了“立足武汉,以服务求生存;服务地方,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主动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找准学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定位,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对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学校设立服务武汉办公室,发挥智力科研优势和决策咨询作用。创办武汉市民大学、建设市政协智库,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承接各类培训任务。开展校地、校政、校企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20余项。组建专家教授服务考察团,深入武汉各大城区、企业不断推进合作,开创了整合优势学科力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改革创新校友工作模式,凝聚校友力量,承办“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签约652.43亿元。形成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格局,荣获“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称号。

面向武汉“五个中心”的发展目标,面向产业需求,围绕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攻关。新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教学创新中心、虚拟现实与交互技术教学实训中心等实验室;与东风公司签订校企共建智能软件测试实验室协议,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联合科技攻关合作新模式;与长江鲲鹏生态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鲲鹏产业学院”,与北京佰高讯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总金额206.5万元的横向项目“园区智能综合运维云管理平台”。

学校以高校力量与优势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积极组织实施“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先后派出9批共23名青年博士到基层挂职。近年来,先后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王庄村、武汉市蔡甸区胜洪村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实施帮扶规划、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切实有效的举措,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实现精准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江大力量。

深扎社会沃土20年,江汉大学精心打造了楚馨社工服务中心、汤湖美术馆、法律诊所、市民大学、清源书店、江汉大学口腔医院等一大批服务社会的特色品牌,成为反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江汉大学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高标准改造综合体育馆,确保男排赛事成功举行;4321名学生志愿者参与赛会各项服务,服务类别全、训练周期长,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为城市争光、为军运添彩。

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江汉大学彰显责任和担当。学校紧急改建医疗隔离点;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近千名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救治,513名教职工下沉全市14个区200余个社区、近2000名党员下沉居住地社区开展常态化服务,87名教职工组建120急救中心远程分指挥中心,97名师生参加全市流调专项工作队,校医院10人驰援东苑医院;1000余名学子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校友捐赠1800余万元。13人被评为国家、省、市抗疫先进个人。意大利籍外教萨拉荣获202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

文化传承彰显使命 思想引领铸魂育人

学校大力加强“灵魂塑造、基础营造、能力铸造、身心锻造”四大工程建设,不断孕育独特的校园文化,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单位、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级文明单位、湖北省法治建设示范学校、湖北省园林式校园等称号。近6年在武汉市绩效管理综合考评中5次“立功”。

学校高擎思想文化旗帜,打造与强化了以“江汉大讲坛”“新媒体课堂”和“新青年讲坛”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宣讲活动品牌,开设“认识武汉”公选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菲老师获首届“新时代网红思政课”教师称号、全国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组建“新青年下乡”宣讲队,在武汉黄陂区36个村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与东西湖区柏泉街共建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发挥学校优势,做好智力服务、调查研究、惠民活动、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工作。

开展“诵读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通过演讲、朗诵、合唱、书画展等,将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师生心中。成立了大学生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总队,下设18个分队,注册志愿者15300余人;长期广泛开展“武铁春运志愿服务”“守望星园——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获“武汉市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通过打造“感动江大”人物评选、“榜样的力量”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延安精神进校园、中华诗词进校园、“清源之秋”读书节等一大批特色品牌,使广大师生亲近中华经典,热爱中华文明,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校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

在新的征程中,学校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内涵式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理念,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用奋斗拥抱新时代,用实干开启新征程,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和武汉“五个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

(江萱)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697 72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