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螺集团下属白马山水泥厂厂区,与传统“傻大粗”的水泥生产相比,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意”扑面而来。
厂区里,既有一塘池水掩映,也有现代感十足的工业风,球状的二氧化碳捕捉设备格外亮眼。这是海螺集团在水泥行业首开先河,建成的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年可回收二氧化碳5万吨。
海螺自主研发的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
【资料图】
人民网 陈若天摄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加工成99.9%工业级纯度和99.99%食品级纯度的二氧化碳,真正实现了碳的“变废为宝”,不仅为城市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提供了新思路,也开辟了一条利用企业副产品的新路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芜湖绿色“碳”索的路上,创新始终是最闪亮的因子。
诸如二氧化碳捕集的创新之举,在芜湖不胜枚举。从无为姚沟镇的渔光互补,到稳定湿地碳库;从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两回收”,到推进芜湖长江LNG接收站项目建设……近年来,芜湖市践行“双碳”理念有目共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方面,芜湖市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021年,芜湖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275.3亿元,同比增长约为23.9%,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规上企业约113家,占规上工业比重约为6%;同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30余个,计划总投资超500亿元。
其中,海创环保、信义光伏、海螺川崎、三安光电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信义光伏组件盖板、孚能科技软包动力电池、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
如果说加快创新、做强产业,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加法”,那么衔接清洁能源供给前端,推动清洁能源在终端场景的广泛应用,则是芜湖着力做好节能降耗的“减法”。
芜湖新能源公交车。芜湖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芜湖市积极开展运输装备清洁化行动,仅今年上半年就对公交集团1542辆公交车实施了清洁能源化改造,并计划新购置更新115辆新能源公交车。同时市区出租车实现了清洁能源车型的全覆盖。此外,芜湖市还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目前已完成申报创建芜湖宝特物流综合基地、国家物流枢纽芜湖市朱家桥多式联运、芜湖港多式联运、芜湖空港多式联运四个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绿色发展向来是芜湖市的鲜明底色。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尊重规律、稳步推进,在久久为功中取得务实成果。为更高质量推进“双碳”工作,芜湖市在安徽省还率先成立了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
按照规划,下一步,芜湖将持续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海螺集团与南开大学共建南开大学(芜湖)碳中和研究机构等创新联合体建设,加速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加快高新区与海螺集团高水平共建“三碳(安徽)科技研究院”,以“产业降碳、技术减碳、绿色低碳”为研究方向,打造高层次“三碳”创新平台。
在“双碳”新赛道上,芜湖也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积极推进低碳高质量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