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孔梅:传承徽菜 诗意栖居

时间: 2023-03-13 10:42:14 来源: 《徽商》杂志2023年1月刊

孔梅是个不大会社交的人。

在餐饮界,这应该算是一种“硬伤”。但她硬是凭借“摩羯座”的实干精神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将安徽一味清欢管理有限公司打造成安徽省内独树一帜的私房菜馆——在享受徽菜美味的同时,写字、读书、赏花、品茶、闻香……极尽人间雅事,传播传统文化。


(资料图)

最令孔梅感到满足的是,她所从事的事业正是她的爱好。

嘴上说着“自己很懒散”,但焚香、煮茶、读书、旅行,她热爱的无一不是文艺女青年的“标配”。

虽然她自诩为“餐饮界的小朋友”,但一味清欢不靠品宣、不做推广,仅靠吸引与孔梅兴趣相同的食客,便以年均增加一家门店的速度稳步前行。

在其看来,吃饭不仅是一件有烟火气的事,还有诗和远方。一味清欢也不仅是一间餐馆,更是一个展现“琴棋书画诗酒茶”生活美学的诗意空间。

“吃饭需要仪式感”

孔梅的办公室里有两面书柜,一面琳琅满目地陈列着《百年孤独》《把自己当回事儿》《死神永生》这一类她兴趣所在的书籍,另一面则是有关餐饮、管理、茶道、美学等与工作息息相关的书,这正是她事业与生活的真实体现——将生活所爱之事注入事业中。

在她看来,一味清欢目前正在运营的5家店不仅是食客吃饭的地方,还是一个个诗意的生活空间。

这里有瓷器、茶具、书籍错落摆置的雅致文艺,有时令花卉腊梅的疏影斜横和暗香浮动;更有一条摆放着毛笔、宣纸、砚台的大案,供有兴趣的食客们写上两笔……“‘一味清欢’正是要通过视觉、味觉、嗅觉等身体感知让食客们享受就餐体验感。”孔梅总结。

就连餐桌上的餐布都被她换成了地道的宣纸。

红白洒金的两道宣纸相间,衬着瓷白的餐具,覆在黑色的实木餐桌上……鲜明的颜色对比下,是孔梅对宋代美学的感受与诠释,也是她对于吃饭需要仪式感的执着。

“就餐需要氛围,哪怕这种仪式感会增加我的成本。翻一次台就要换一张宣纸,每家一味清欢店面每天需要消耗近100张宣纸。”据她所知,用宣纸做餐桌布的店家,安徽省内目前还找不出第二家。

因此,孔梅更愿意将一味清欢当作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首当其冲的是她在为每一家分店起名字时的“灵感乍现”。她回忆,2017年,一味清欢首家店落户合肥金水坊文化产业园。这间仅有500平米大小的店面是一座小巧的徽派建筑,又适逢夏季开业,正是荷花盛放的季节,孔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因此取名“映舍”。

尽管一味清欢第二家店位于人流量集中的1912商业街,但在孔梅看来,店面位置并不理想。

“即便有所缺陷,但我相信一味清欢也能成为这条商业街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她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意,取名“澜庭”。

“2022年,这家分店还荣登合肥市大众点评必吃榜。”孔梅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从有院子的“观园”到主打家人朋友聚会的商超店“欢喜”,再到拥有一间小型图书馆的“文房”,在传承徽州文化和宋代美学的过程中,孔梅并不刻意为之,而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此外,她还定期在一味清欢举办线香制作、插花、茶艺等小型沙龙活动,用兴趣爱好来网罗有共鸣的客人,成为一味清欢的忠实粉丝。

她透露,一味清欢很少做推广宣传,只依靠口口相传的口碑吸引消费者。

哪怕在圈内人士看来,孔梅是个十足的“佛系”餐饮人,不会觥筹交错的社交、不做事倍功半的品宣,一味清欢也能圈住一大批和孔梅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拥趸,“我们以老客户居多。”

做这一切有关传统文化的“加法”,并不意味着孔梅忽略了一味清欢作为一家餐饮店的本质。相反,在菜品和味道的把控上,她极为严苛。

例如,一味清欢的食材必须每日采购、源头采购,以保证材料的新鲜,并且只做时令菜;海鲜在制作之前必须是活的;不建“中央厨房”、不做预制菜,一味清欢共200多道菜品都是现做现吃。

“不做半成品加工是我的底线,那样会影响菜品的口感。”她表示,尽管运营成本会因此提升近10%,但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前提下,这些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

“哪里需要去哪里”

由于需要亲自把控品质,在孔梅立志打造的这个“人间有味是清欢”慢生活空间里,她反而成了最忙碌的人。

每天10点到店后,她不是在厨房监督菜品,就是“兼职”打荷,甚至直接在大厅里为客人服务,以便能够及时得到客人的反馈。

她笑称自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去哪里。”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由于店里人手不够,她在后厨洗了一个星期的杯子,“累无疑是累的,但经历了三年疫情的惨淡后,这种累是一种欣慰,一味清欢每家店里的烟火气令我感到十分满足。”

孔梅表示,这才符合她作为“摩羯座”的“人设”,不善于表达,却是不折不扣的“实干家”和“工作狂”。

务实和创新“双管齐下”,令一味清欢以一年拓展一家新店的速度稳步前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孔梅在餐饮这个赛道里没有走过弯路、“交过学费”。

早在2015年,在父母开的一家办公家具批发公司里,刚满20岁的孔梅已经是一个20人销售团队的负责人。

对她来说,日常工作不算忙碌。因此,她有了大把的时间追逐她的爱好——旅行和美食。

在旅途中品尝到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令她有些心动,“为什么自己不开一家餐饮店?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她毅然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踏上创业的旅程。第一站,她选择了“咖啡馆”这个细分赛道。

然而,在咖啡文化尚未渗透合肥的彼时,大笔一挥选择一家1500平方米的店面,并将其设在咖啡需求并不旺盛的合肥市瑶海区,可想而知孔梅“出师未捷”的惨败结局,“时间、地点、方向都不对。”

挣扎了一年多以后,这家咖啡店不得不以关店而告终。但孔梅的餐饮梦并没有就此破灭,她反过来想,“如果不做餐饮,我还能做什么?”在得到“不知道”“没有”一类的答案时,她选择继续扎根于此。

2017年,在一次去皖南的旅行中,在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的熏陶中,她得到了灵感——吃饭不仅有烟火气,还要有诗和远方,“去开一家拥有徽州文化气息的徽菜私房菜馆。”

“一味清欢”应运而生。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味清欢·映舍开业的前半年里,她的辛苦与煎熬并不比此前开咖啡馆时少。尤其是前三个月,月均近10万元的亏损令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在犹豫与挣扎之间,孔梅选择主动出击,寻找问题。

也是从那时起,她养成了厨房大厅两头跑的习惯。在为客人服务的过程中,她发现,一味清欢定位的是讲究菜品精致、服务细致的私房菜,“但实际上更像是土菜馆的出品,只有口感,没有品相。”

从菜品的选择到制作,再到摆盘等环节,孔梅每天和后厨员工开会讨论、调整,并给予他们鼓励,“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会好的。”她的坚守让一味清欢终于在半年后看见一丝曙光,扭亏为盈。

5年5家店面的拓展期间,她也在徽菜传承和创新中不遗余力。

在店面装修上,不断加入能够体现徽文化的元素;在菜品上,保持浓油赤酱的风味基础上,注重营养均衡、健康饮食;在定位上,主打徽菜的同时,还融合了川菜、粤菜等多个菜系的特色,融合发展。

不过,在其看来,徽菜的发扬光大仍需解决人才队伍培养,如何抱团发展、向外画圆等问题。

“以我们一味清欢为例,人员流动大、人才储备难的问题始终难以破解。”孔梅表示,受限于厨师、服务员职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等因素,从事餐饮工作的人愈来愈少,尤其是年轻人。

不仅如此,在省内的餐饮圈,大家不愿意分享、沟通、交流,难以形成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共同体,“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一起向外发展,向外画圆,而不是内耗。只有内部竞争,徽菜是无法发展壮大的。”

2023年伊始,一味清欢第六家店开业在即。

对这家店,孔梅寄予了新的厚望,“在传播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同时,做老百姓能够吃得起的私房菜。”

关键词: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