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鱼”先知,从一条臭鳜鱼能深刻感受到安徽预制菜产业的“升温”。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既要有广阔的外部空间,又要有强大的本地资源。
放眼全国
我国预制菜产业孕育于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源于餐饮业的B端(商家用户)需求。“懒宅经济”“单身经济”“居家办公”等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促使预制菜逐渐从B端延伸到C端(个人用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0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出现,2014年起预制菜产业在B端步入放量期,2015年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9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445亿元,其中B端市场为1956亿元,C端市场489亿元。
2020年受疫情影响,家庭预制菜消费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产业规模2888亿元。
2021年产业规模约为3459亿元。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预制菜企业7.2万家。
未来,预计到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着眼安徽
抢占预制菜市场,徽菜当仁不让。
作为农产品生产大省,粮食、畜禽、水产、蔬菜等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安徽具有较大的预制菜原料生产优势。
2000年前后,安徽省开始出现半成品菜企业,同庆楼、老乡鸡、蒸小皖等安徽餐饮企业逐步布局预制菜产业。截至2021年末,安徽省共有预制菜企业495家,年总产值600多亿元。安徽具备了一定的预制菜产业发展基础。
此外,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文化底蕴深厚,闻名遐迩。当前,安徽着力壮大徽菜产业,弘扬徽菜文化,实施皖美味道等行动,省农业农村厅编制印发了《安徽省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安徽具有高质量发展预制菜产业的雄心壮志、特色禀赋和政策支撑。
但实事求是地说,安徽预制菜产业与广东、山东等省份的相比,还有差距。业内人士估计,产业规模约在全国前10位。
面对万亿市场、站在产业风口、立足发展基础,安徽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立质量效益好、规模总量大、产品结构优、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预制菜产业体系,全省预制菜经营主体数量达到2000家左右,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
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区域,优化产业布局,打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圈,凸显徽派特色。
企业是产业的细胞。对相关企业而言,我省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为他们带来了重大利好:产业链延伸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发展,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增加了企业效益,产业集群催生了新产业项目,产业生态优化推动了创新创业……
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记者在采访省内一些预制菜“头部”企业时了解到,他们不同程度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产品的口感与风味复原难度大,标准化生产难;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制约行业发展,物流成本高;品质标准不全,品牌效应发挥难等。
企业正奋力攻克一些难题,如作为中国首批中华老字号的同庆楼,利用“三千大厨”的研发优势,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消费者提供高还原度的美食。黄山皖新徽三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是集鳜鱼养殖及以臭鳜鱼为主的预制菜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知名企业,其总经理吴永学曾呼吁,申报注册臭鳜鱼区域公共品牌商标,以政府背书的形式,严格规范从业者行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安徽谯郡府食品有限公司等亳州企业继承医食同源的徽菜传统,主打健康养生,推出药膳预制菜,实现了产品创新,做出了地方特色。
但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困难和问题,显然是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比如物流的整体配套,迫于物流企业技术设备和物流价格,一些预制菜会选择效率低价格也低的物流,从而影响预制菜的口感和品质。发展预制菜产业,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这一链条上,高速度、高品质运输是至关重要一环。全国性冷链运输服务信息平台运满满冷运业务相关负责人认为,如何保障优化冷藏、速冻、常温等冷链仓储服务供给,打造集低温加工、仓储保鲜、冷链配送于一体的冷链物流体系,更好地满足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整体降本增效,已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必答题”。
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省委、省政府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加快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新高地,推动安徽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阐明了全省预制菜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提出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
打造徽派预制菜“爆品”、培育徽派预制菜龙头企业、培育预制菜产业集群、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区、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等重点任务已经明确。
发展路子走得对、走得通,才能走得远。安徽发展预制菜产业大有可为,也必将有所作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