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的运行,目前正迎来动力电池的退役热潮。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何处去?6月16日,记者从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协调推进会暨产业联盟会议上了解到,合肥市作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除了推进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外,已有不少企业进入电池回收赛道,其中,迅鹰、国轩等企业均建立了安徽省动力电池区域回收中心站。
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市场巨大
自 2013年消费者购车补贴政策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增长。截至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 140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25.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就合肥而言,2022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签约项目145个,协议投资额1223亿元、同比增加25.3%。目前,比亚迪、大众安徽、蔚来、江淮等一大批头部企业落户合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余家,形成了从整车到关键部件生产、配套及回收的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其中,新站高新区聚焦“芯屏汽合”产业发展方向,正在全力打造新型显示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千亿产业集群。数据显示,合肥市今年仅1-4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2万辆、同比增长约4倍。
安徽巡鹰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禇兵介绍,预计到 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的总量将达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容量会超过96万吨。
安徽南都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从友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锂电回收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百亿级规模的市场,预计未来十年会达到千亿级别的规模。
合肥正在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体系
作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合肥市正在开展换电模式应用试点。随着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目前电池材料资源严重不足,加上环境保护需求,使得电池回收产业成为一个火热的赛道。
“目前电池回收行业技术仍处于比较粗犷的格局,人工拆解、仅回收有价金属仍是行业技术的主旋律,磷、铁、石墨等物质仍然是固废,造成大量固废处理和碳排放。”国轩高科工程研究院总院副院长徐兴无表示,尽管市场巨大,但是电池回收行业目前商业模式仍不完善,存在退役电池流通不畅、电池信息不透明、规范条件企业收不到电池等问题。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整车厂、电池厂、电池回收企业三方关联度较低,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联动机制。
大量的“退役电池”应该如何实现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省经信厅节能处副处长朱珉透露,目前安徽省正在尝试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通过这个管理平台,精准掌握“退役电池”的去处。
据了解,合肥也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体系,已指导全市10余户企业纳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与监管。目前,合肥已建立回收服务网点40余个,年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量近万吨。
多家企业进入“退役电池”回收赛道
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的安徽巡鹰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回收基地内,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各类电芯通过平台进行检测、筛选,精确锁定残余价值。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斌介绍,短短十余年,巡鹰在电池回收利用上已经形成年10GWh回收处理能力,2年内逐步提升为50GWh处理能力。
徐兴无介绍,国轩从拆解到元素提取进行了技术研究,开发了退役模组无损智能拆解、电池带电破碎分离、电解液回收再生、石墨修复、正极材料元素级利用等技术,实现了电池全组分回收率达到92%,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提高电池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2023年初,国轩5万吨/年的电池破碎产线已顺利投产,电解液再生装置与深度综合利用项目也在建设过程中,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
芜湖奇瑞资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斌表示,2022年奇瑞新能源累计销量232814辆,同比大涨112.9%。为此,奇瑞专门成立相关公司,通过“内部+外部溯源回收”方式,实现锂电池生命周期可追溯,同时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研究,开发梯次利用产品。
目前全省已经有多家企业进入该赛道。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5 月,安徽省有绿沃、巡鹰、国轩、池州西恩、海螺川崎、南都华铂等6家企业获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绿沃、巡鹰、国轩等3家企业建立了安徽省动力电池区域回收中心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