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聚焦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引领带动能力,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要自觉主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按照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更好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
首先,将自觉主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推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通过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自觉主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发挥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和内生发展动力。加大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等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和精准性,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能力。完善区域合作与利益调节机制,支持流域上下游、粮食主产区主销区、资源输出地输入地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
其次,将优势互补作为推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要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推进融合发展,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进一步彰显不同区域重大战略的比较优势,促进不同区域重大战略间的优势互补,实现“1+1>2”的融合发展效应。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再次,将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作为推动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在不同区域重大战略间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第四,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推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的硬支撑。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互联互通,将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成为推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的硬支撑。围绕国家“十横十纵”的交通骨干网和“八横八纵”的高铁网,联动不同区域重大战略,形成东中西联动、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将骨干交通通道作为推动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成为促进不同区域重大战略间要素流动的主动脉。另一方面,要将条件适宜的骨干交通通道培育成为联动区域重大战略的经济轴带,成为区域重大战略间融通补充的重要纽带。
第五,将体制机制和政策对接作为推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发展的软支撑。聚焦实现区域重大战略的战略目标,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区域重大战略间的融合发展,将可复制的好经验和做法推广出去,更好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带动能力。比如,京津冀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形成一系列超大城市疏解功能的经验和做法,长三角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和做法,长江和黄河围绕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和做法,海南则围绕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可成为区域重大战略间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