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家长应帮助引导孩子将适度的压力转化为动力

时间: 2021-10-28 15:26:5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日前刊发题为《15岁的女儿为何自我施压成瘾》的文章。家长在来信中称,“每周总有一两天作业写到夜里1点,每周总有一两个下午要通过一杯咖啡来提神……我的女儿今年刚上高一,虽然她在初三赶上了‘双减’政策落实,但我痛苦地发现,这个在争当“牛娃”的鞭策中长大、在培训班的包围中上了9年学的孩子,已经对自我施压成瘾了”。

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担心孩子动力不够,进而不断施压。可从这封家长的来信中可见,在教育焦虑弥漫的大环境下,不需要家长时刻督促,一些孩子已经开始自我施压甚至成瘾,这不能不引发全社会反思。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处于零压力环境之中,适度的压力的确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但在家长不断“鸡娃”、孩子争当“牛娃”的大氛围之下熏陶太久,一些孩子可以说最不缺的就是压力,有些甚至已经到了“压力山大”的程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可见,压力过大的问题不容小觑。而“双减”政策的出台,各地不断扎实落实相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在学业方面的压力。但是,在高压力状态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陡然移除曾经沉重的作业、课外培训负担,他们极有可能因为不适而处于“失重”状态,产生空虚、无所适从的迷茫,而这也可能让他们产生新的压力。

家长作为与孩子最亲近的人,要适度控制自己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同时还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并教会他们如何协调好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不少家长都有,对孩子有高期望很正常,但也要尊重孩子的实际与成长规律,不可无止境地拔苗助长,更不该将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未竟之志的“工具人”。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抗压能力与排解压力的效果都远不如成年人,家长过高期望带来的压力,往往会成为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起居饮食之外,还需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少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这也是对抗自我施压的重要方法。来信中的女儿之所以焦虑、自我施压成瘾,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自己赶不上进度、学习落后于同学。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家长自己也不过分看重与强调学业成绩方面的差距,这对于缓解孩子的压力颇为重要。

帮助孩子从“压力山大”中走出来,家长也可以有更多尝试。在“双减”政策之后,孩子的时间相对更加充裕,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多参加体育运动、劳动实践、户外郊游等活动,把此前被作业、课外培训挤占的各类文体、实践活动补回来,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充盈他们的课后时间,压力排解自然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家长是最关注孩子的人,但切不可让过分关注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沉重负担。当好孩子的心理调节师,并帮助、引导孩子将适度的压力转化为前进动力,才是合格家长科学育儿的方式。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697 72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