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学会团队合作、相互尊重

时间: 2021-11-09 13:41:1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洪亮的口号声划破凌晨6点凉意渐浓的空气,上千名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少年,正迎着冬天里的晨曦,一圈一圈地奔跑着。

不远处的球场上,一声哨响,400余名学生开启了他们长达一小时的早训练: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武术、田径。汗水在学生们的额头闪烁,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洋溢着自信与专注。

养成好身体的“马拉松”

紧跟在学生们身后慢跑的,有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范胜武。已经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陪伴学生们晨跑,自从来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天天如此。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对每天早起晨跑刚开始是有抵触心理的,很难坚持下来。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和榜样引领,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经年累月的积累,他们感受不到运动带给人的益处。”范胜武说。

“晨跑和早训是学校长期坚持的传统,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全体在校学生都要参加,十几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该校体育学科主任逯春玉说,“早训练是学校为一部分有意愿进行专业体育训练的学生开设的,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参加。”

“因为个头小,我报名参加篮球早训练,从二年级到现在每天早上6点准时参加,一年来我都长高10厘米了。”小学三年级(5)班的赵翌钦高兴地说,“现在每天不摸一下篮球都浑身不自在。”

为了早训和晨跑这两项“好身体养成”的“马拉松”,学校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每个学部校长为总负责人,各年级主任为年级的第一负责人,各班导师为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各班体委为导师的小助手,配合导师进行组织工作,层层把关,责任到位,做到整个跑道无死角。

逯春玉介绍,每天参与训练的教师有考评有记录,学期末有表彰。每学年、每学期,体育学科组的教师会做好各训练队的训练计划,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经过多年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持之以恒的练习,自然会养成晨练的习惯。

“我的初中班主任是体育教师,我至今都很感谢他。”范胜武饶有兴致地谈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从小他就是个体弱多病的“药罐子”,而初中时在体育班当插班生的经历,让他有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变。“刚开始是被迫跟着体育生们晨跑,从800米到1000米,再从3000米到5000米,渐渐地啥毛病都没了,药也停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除了跑步以外,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各项体育运动我都经常参加。”

少年时播撒的体育种子影响一生,后来不管到哪里工作,范胜武都保持着每天锻炼的习惯。

2016年,范胜武提出了“四个一”工程,即“一个好身体、一项好技能、一个好习惯、一个好未来”,以此来帮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学校体育组在建设“运动型、健康型校园”的道路上,确立了“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拥有一个好身体成为学校教育重中之重。

人人都要争的“排行榜”

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排名,但体育学科有人人都要争的“排行榜”。在体育课和平时的训练课上,谁都不敢敷衍,因为课课都有记录,不仅学生个人体育成绩有记录,班级体育总成绩及变化也有记录。体育教师是任课班级体质监测的第一责任人,“达标”情况汇总表上报年级和学部,结果与带班教师的业绩挂钩,并在学校宣传橱窗上公布。如此不仅发动了全体教师,在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竞争机制和集体荣誉感。

小学部体育组主任冯立彦收集了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在与班主任沟通以及家长和学生同意的情况下,该校新学期开设了“卡路里燃烧班”,“通过跳绳等运动,让小胖墩们苗条起来。”冯立彦说。

为尽快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学校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练习途径。如,每天在课间操后,全体学生在班主任及导师的带领下进行两分钟以速度耐力、灵巧、弹跳为主的素质练习,即“天天练”;每节体育课上,在保证完成教材规定内容的基础上,抽出一定时间练习《体质评价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内容,即“课课练”。

为改变传统课间操时间较短,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出工不出力的现状,体育学科组对大课间进行了规划和开发设计,自编了8套学生喜欢的广播操,音乐动感、动作时尚,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同时,根据对各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分析,以月度主题的方式,在课间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加入相应的体质训练内容,如跳跃、投掷、耐力、拓展等主题,每个主题下,都有趣味活动和比赛。跳皮筋是9月跳跃主题月的主要活动,不爱运动的高中女生们都玩得不亦乐乎。

初三(7)班的马悦翔说:“进入紧张的初三,坚持锻炼,尽管浑身出汗,疲惫不堪,却感觉神清气爽,学习都特别精神。”

逯春玉表示,运动能力的提高、体质的增强,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在高年级课业繁重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见缝插针地创造条件开展活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

几年来,该校五年级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海淀区体质健康测试赛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被评为“海淀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十佳学校”,初三学生体育中考成绩近10年来都高于海淀区平均分。

总有适合你的“量身定制”

新学期伊始,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多了几张新面孔。“双减”政策落地,体育课时量增加,学校迅速做出反应,配足配齐了专业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至少都是研究生学历,有各种专业的,还有主攻冬奥会方向的博士生呢!”冯立彦介绍说。

正是有了雄厚的师资基础,该校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创新升级为“3+2”模式,即三节体育常态课,两节体育选修课。选修一主要是球类,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提升学生球类运动专业技能。选修二包括田径、体能、武术、跳绳、健美操等,提升运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

“光有时间保证是不够的,要让锻炼真实有效地发生,不仅单位时间内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爱上体育、爱上运动。”范胜武说。

新学期,下午4点30分至5点30分的课外活动时间增加了更多体育类兴趣班,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棒球、英式橄榄球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仅如此,中学部体育组还安排了专职教师负责讲解和陪练,为学生提供需要的器材,做“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指导。“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体育兴趣班和体育社团,只要愿意学,保证都有教师教;只要愿意去,保证教师都在。”逯春玉说。

为满足学生们的锻炼需求,学校竖起了单双杠,长廊改成了小操场……不大的校园内“挤”出了一块又一块小型的运动场地。

为了普及奥运知识、弘扬体育精神,学校还邀请体育明星与学生们面对面分享体育故事。为中国滑雪史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郭丹丹就曾带着野地滑雪鞋,带领学生们在校园中过了一把滑雪瘾。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心健康是第一位,而学业能力是在此基础上才有的。”范胜武说,“对学生的身体负责,对他们的未来负责,这是教育人应有的情怀。”

在每年举行的运动会和各种球类联赛上,学生的变化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曾经为了一个进球吵架甚至打架的孩子们,如今高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他们自己策划设计开幕式闭幕式、自己学着当裁判和解说员,赢了,为胜利者欢呼,输了,有整个团队的拥抱,学生们在体育竞赛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相互尊重。

持之以恒的锻炼让“好身体养成”教育常态化,身心的锤炼和升华,渗透在每一次晨跑、每一个大课间、每一次体育课、每一场运动会中。

(记者 李小伟)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697 72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