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是美丽江苏的基础保障,也是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江苏经济体量大、能源消耗大、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未迈过高污染、高风险这道“坎”,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4月19日,记者从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期间,江苏将有效提升环境扩容能力,盘活存量环境资源,给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环境容量,有力拉动投资,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既是供给端,又是需求端。既服务重大项目,本身也是重大项目;既能保GDP,又能增GDP。”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陈志鹏介绍,今年年初《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出台,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该规划不但保障了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污染治理能力,还将为江苏经济发展释放更多环境容量。
循环利用,提高废水再利用率
陈志鹏以《规划》中提到的工业废水治理能力举例。当前,工业废水排放主要集中在石化、煤炭、造纸、冶金、纺织、制药、食品等行业,江苏是工业制造大省,工业废水总排量较大。在实施工业废水治理时,江苏将工业企业逐步迁入废水处理设施较为完善的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实现了集中收集并统一处理。“十三五”期间,江苏167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203座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116万吨,建成管网长度约1.7万公里,位列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第一。
“如今,我们的污水处理率逐年上升,预处理投入逐渐降低。”华润雪花啤酒苏州工厂工作人员介绍,该企业是苏州工业园区内较早入驻的企业之一,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达标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去年啤酒厂与园区内的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签订生产废水委托代处理协议,创新企业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提高了工业废水再利用率,成为江苏提高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的一个缩影。
尽管江苏已取得瞩目的成就,创新研发了系列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并付诸实践,但在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以及资源化利用方面仍有待提高。江苏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雨污水管网建设,通过污水管网全覆盖,消除污水直排和雨污混接等问题,实现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确保工业集聚区内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
匹配总量,稳定固体危废处置力
工业危险废物不能随意处置,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工业固体废物种类多且分散,处置起价高、转移处置难等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诸多产废的中小企业。为解决这一难题,江苏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能力,初步建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供需共享和自主选择平台,目前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221.6万吨/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徐州市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6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作为工业大省,江苏虽然将固体危废作为管控重点,但伴随着各产业不断升级转型,江苏固体废物增量和存量居高不下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为迈过高污染、高风险这道“坎”,江苏提出“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的目标。
对于江苏优化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不少制造企业纷纷叫好。常州市维度电子厂仓库管理员李霞告诉记者,维度电子厂涂装生产线是产废的主要来源,以前由于当地危废处置点不多,他们有时需要将危废物品运输到外地处理。但根据相关规定,危废跨界转移需要移出地和接收地各级环保部门审批同意,在此期间企业的固废不得不在厂区内一直堆放。李霞说:“今后,当地建设将满足实际处置需求的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和填埋设施,我们的工作危险性也在逐渐降低。”
不仅产废企业欢呼,不少危废处理企业也表示“看到了‘黄金’发展机遇”。泰州的一家危废处理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江苏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制造业每年产生大量的危险废弃物,给危废处理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受危废处理市场行业高人气、高盈利率的吸引,已有不少企业想介入其中,抢占市场蛋糕。
聚力低碳,增强清洁能源供应力
近年来,江苏在培育全民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时,把绿色低碳作为新增长点,发展绿色经济。为聚力产业升级,我省在重点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淘汰低端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规划》中,江苏也对“增强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扩大天然气输储规模,提高非化石能源供应能力。
翻看《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记者发现,目前江苏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持续提升,现已建成青岛—南京输气管道,开工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输气干支线总里程达3769公里。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方面,江苏累计装机规模已达3478万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比例的24.6%,较2015年底提高14.6个百分点。其中,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累计并网装机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三和第三。
为实现低碳减排,针对高耗能行业,江苏将严格实行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持续降低能耗强度,控制煤电发展规模,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逐步关停整合落后燃煤小热电和燃煤锅炉。对于如此严格的举措,不少转型成功的高耗能企业认为,看一时,整治会带来阵痛,但谋长远,是实现了腾笼换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为发展腾挪出了空间。此外,在提高非化石能源供应能力时,江苏将因地制宜,优先推动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利用。通过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鼓励建设和发展与建筑一体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同时,利用垦区农场、采煤塌陷区、沿海滩涂、养殖鱼塘、农业大棚、山地丘陵等空间资源,开展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推进“光伏+”基地化开发。
(记者 张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