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品油今日再迎调价窗口。多家分析机构预计,由于国际油价持续超低位运行,国内成品油价将再度因“地板价”机制而不作调整。
近日,欧佩克+终于达成减产协议,作为本轮国际油价下跌直接推手之一的“价格战”止戈。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造成全球原油需求萎缩和经济下滑阴影。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减产协议达成难以扭转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国际油价何时出现趋势性反转,仍需看疫情“脸色”。
“地板价”持续作用 今日国内成品油调价或迎“两连停”
按照现行机制,国内汽、柴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
同时,现行机制中有“地板价”和“天花板价”,即价格机制设定上下限。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当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者少提;低于40美元的时候,最高零售价格不再下调。
在上一轮调价窗口时,“地板价”机制已经触发。截至3月3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国家发改委宣布,3月3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
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于今日(4月15日)24时打开。这一轮计价周期中,国际油价每桶价格仍然在40美元以下的超低位区间徘徊。多家分析机构预计,4月15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将再次因“地板价”机制而不作调整,进而迎来“两连停”。
回顾以往,在2016年那轮国际油价下跌中,国内成品油调价曾因“地板价”机制而“六连停”。
此前国家发改委曾表示,当油价低于调控下限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未调价的金额不是直接留给企业,而是全部纳入风险准备金,并根据《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全额上缴中央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统筹用于节能减排、提升油品质量、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以及用于应对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而采取的保障措施的资金来源。
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 国际油价仍难言“拐点”
北京时间4月13日凌晨,在历经艰难谈判之后,欧佩克+终于达成减产协议。首阶段将于今年5月和6月每日减产原油970万桶,这是欧佩克+机制成立以来达成的最大规模减产协议。不过这一结果略低于最初计划的1000万桶/日减产规模。
此前沙特与俄罗斯等国在9日达成初步减产意向,计划于5月和6月每日减产原油1000万桶,但墨西哥不满意自身的每日40万桶的减产份额,表示仅愿意每日减产10万桶,导致协议未能生效。而在最终达成的协议中,与会各国同意将墨西哥的减产份额降至每日10万桶。
根据最终协议,今年5月至6月的减产规模为日均970万桶,7月至年底减产规模为每日770万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减产规模为每日580万桶。
欧佩克+机制成立于2016年,由沙特主导的欧佩克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共23个国家组成,但全球产油第一大国美国并未参加这一机制。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虽然此次达成的减产协议规模创下历史纪录,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石油消费大幅下降背景下,这一减产幅度不足以扭转油市供应过剩及库存累积的利空压力。
隆众资讯副总经理兼首席战略官闫建涛表示,欧佩克+的减产目标是先去库存,再去弥补需求下滑的影响。由于减产周期较长等原因,欧佩克+连续减产幅度要在2000万桶/日以上,才有可能把油价推到50美元/桶水平。其他国家有可能会答应欧佩克+减产要求,但对于减产的监督很困难。
金联创分析师许安静表示,减产对于原油价格而言,会带来短时间的市场情绪改善,但短时间的兴奋以后,原油还会回到疲软的基本面上来,继续探底的可能性较大。全球疫情见顶之前,不要幻想原油出现趋势性的反转。
(记者 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