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每日热讯!作家笔下的屯溪 外边溪的“茶叶大王”

时间: 2022-12-30 15:03:40 来源: 中新网安徽

外边溪 汪翔摄

其实,在遐迩闻名的屯溪老街之前,屯溪还有两条“老街”——一条是黎阳街,一条是阳湖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阳湖街在新安江南岸的阳湖村,大体是由“一”字型的“外边溪”和“T”字型的“阶级头”两条古街巷构成,合成了一个“工”字型。路面是石板铺就,街巷两边矗立的,照例是清旷典雅的徽派老民居。

  

30多年前,为了爱情,我常常从新安江的北岸渡到南岸去。我不喜欢过新安桥,每每选择乘坐那种撑篙划桨木渡船摆渡过去,总觉得这样的形式很抒情。那时的南岸还没有滨江路,举目是一片广袤的沙滩,沙滩上长满了黛青色的桑树。有几间简陋的木屋零星地散落在远处,里面住着夜晚才下江打渔的水上人。

  

下了渡船,往左边有一条蜿蜒的、纯粹是被人踩出来的沙泥小道。走完这条几百米的小道,就来到了由长石条筑成的阶梯埠头,这就意味着要进入“阶级头”和“外边溪”的街巷了。

  

街巷里的行人极少,愈发显示出两旁那些老房子幽微沉郁、又略带雅正肃穆的气质。行走在这样的古街巷里,人会感到很清凉,同时又会感到有一丝落寞。老宅子的大门几乎都是关闭着的,我一边走着,一边左右张望,满心指望有一扇门会“吱呀”一声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个大家闺秀来……或者走出一个隐逸高人也行。我当时想不到这些老宅子里面会走出商人,因为在30多年前那个时期,商人几乎被人们彻底淡忘了。

  

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些老房子里,历史上走出来最多的,恰恰是商人。在“外边溪”的某栋古宅中,甚至走出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徽州茶叶大王”吴俊德。

  

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吴俊德,是歙县岔口镇人。用当下的话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草根”。他13岁就到阳湖外边溪一家广东人开办的小茶号做帮佣,这让人不由会想起徽州民谣里的句子:“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尽管吴俊德的起点很低,但是徽州人特有的那种聪明勤劳节俭的禀赋,是迟早都要发芽开花结果的。随着时日的推移,吴俊德练就了一手绝活,不仅精通制茶的各道工序,还能一上手就能分辨出毛茶的源头产地。这是需要靠聪明才能做到的。后来,不知为什么,广东老板决定要回乡了,就将号屋、生财盘点,半卖半送给了吴俊德。我不禁会想:广东老板为什么要“半卖半送”给他呢?这应该和他的人品有关。同时又想:即便是“半卖半送”,也是需要一定资金的,家境贫寒的吴俊德如何拿得出呢?这恐怕就是勤劳节俭的作用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吴俊德在阳湖开设了“怡和”茶号,经营“屯绿”。起初规模很小,业务维艰,几乎没人瞧得上眼。然而吴俊德凭着他的坚韧和勤恳,终于得到屯溪“致祥”钱庄的支持,从此风生水起,先后开设了“怡春”、“永源”、“华胜”等茶号,以后陆续壮大,民国初年达到18家之多,茶工千余人,年产上好“屯绿”二、三万箱,数量几占屯溪“屯绿”产量的半数,成为当年屯溪首屈一指的茶号老板,最大的“屯绿”制造商。

  

吴俊德制茶工艺的精美和高超自不必说,更为难得的是他的开放式的销售理念。他敢于冲破禁锢,绕开上海茶栈的中转,直接与上海洋行进行交易,快制快销,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样,吴俊德的勇气和魄力亦非寻常茶商可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屯溪其他茶商均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唯独吴俊德别开生面,大量赊购毛茶精制,年产两万箱。战争结束后,“屯绿”在国际市场上销路转畅,价格回升,“特珍”茶甚至创下历史新高,每担售价高达313两白银。谁也不知道吴俊德这一次到底赚了多少钱,总之此时的吴俊德已经非常有钱了,实力既然大增,声望也必然大升了。

  

经过商海中的遨游,吴俊德的视野和心胸也越来越开阔。清末民初,他在屯溪中街的最繁华地段,开设了“吴美利”茶行,从这个命名不难看出吴俊德多少受了一些西方的文化趣味的影响。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他的骨子里,依旧坚守着天生的“儒道”。在“吴美利”茶行里,专门设了一个“外账房”,有管账先生和“行倌”、厨师等人员,为茶农提供行情咨询,并招待食宿,收费低廉,饭钱不必现付,可等到毛茶脱手后再一并结算。同时还代办货物,陪伴旅游,无微不至。这种近乎儒家的仁术的实施,带来的气象是:每年自仲春至初秋,来自婺、休、歙等县深山的茶农络绎不绝,所供的上等毛茶源源不断,确保了吴俊德的18家茶号的生产满负荷运转。“吴美利”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屯溪茶行中的翘楚。

  

难得的是,吴俊德的立命哲学中,还有“亲民”的一面。作为茶工出身的他,深知茶工“三伏汗水半年粮,三九岁寒缺衣裳”的境况。为了帮助茶农解决难度冬闲这一困境,吴俊德想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在冬闲季节,组织青壮年茶工来做砖匠、木匠、石匠的帮工,修理和营建茶号。经过几年磨练,这些茶工逐渐学会了土木建筑技艺。于是,形成了一支约600人的茶季做茶叶、闲季做建筑的两栖“吴家军”,即便是老弱茶工,在冬闲时也有了看守仓库和工地的收入,可保衣食无忧,由于茶工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便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能动性。到了民国18年(1929年),吴俊德的家业达到了鼎盛,屯溪和阳湖的茶号屋、店面房的产权,他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在被称为“徽州茶叶大王”的同时,又被认为是屯溪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首富。

  

我们不要仅仅以为吴俊德是一个成功的茶商和地产商。在他极富传奇的一生中,还做过很多事——他开办过“吴益隆“酱园,资助建过洽阳桥,修过稽灵山寺,组建过救火会,组织过渡船会,捐款修筑过公路,自捐土地创建过“屯溪第一公园”,创立过慈善机构“公济善堂”,创办过“茶商崇正学堂”,担任过“徽州六邑茶务总会”会长和休宁县商会会长……吴俊德做过的事太多了,一时还真说不过来。民国3年(1914年),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黄炎培曾拜访过“吴美利”茶行,并书赠茶行一幅对联,联文是:“率水由山,其民好礼;春蚕秋稼,有女知茶。”

  

也许是英雄难免末路、盛极势必衰败的缘故,就在吴俊德事业的最鼎盛期,“屯绿”茶价下跌,洋行趁机操纵市场,大幅打压茶价,使吴俊德蒙受巨大损失。然而祸不单行,民国18年(1929年),安徽东至人、悍匪朱富润火烧屯溪街,将吴俊德的数十幢房屋付之一炬,阳湖外边溪的家宅也遭焚毁,损失惨重。从此吴俊德资金匮乏、周转失灵,以致一蹶不振,抑郁而终。终年62岁。

  

呜呼!行文至此,我不能不想起《三国演义》中开篇的句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外边溪还在,然而吴俊德却早已“托体同山阿”。他卒于1934年,距离现在已经80年了。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史料,来叙述一些有关他的前尘影事。有时,我甚至能依稀看到那个生活非常简朴,身着粗布衣,脚穿老布鞋的巨商大贾的模糊身影。

作者介绍:程鹰,1963年生,安徽绩溪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有长篇小说《余韵》(获安徽省首届社科奖二等奖)、长篇纪实文学《“城市精英”揭秘》、电影剧本《砚床》(1996年获金鸡奖提名,1998年被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公司收购)、“术道小说”集《神钓》、长篇小说《文博游戏》(获2017—2018年度安徽省社科奖二等奖)等。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耐人寻味 三国演义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