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天天讯息:吉城与安徽的缘分

时间: 2023-01-04 16:04:14 来源: 安徽日报客户端

苏皖原本一家,两省民众交往很多,不少安徽人会选择到江苏尤其是南京发展,而江苏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到安徽合肥。

吉城,江苏东台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他研究学问,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骨架,研经宗齐鲁之学,读史通班马之书,旁及辞赋、金石之学,勤奋写作,著书立说,撰国学研究论著三十一种。

吉城应邀到合肥庐州府中学堂教书,在合肥生活了近两年。但是他从早年到去世,与安徽一直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他与安徽的这份缘分,至今依然让人颇多感慨和感动。


(资料图片)

吉城家族为避乱从镇江迁居东台,而在东台也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迁居到那里的安徽徽州人,他们在那里生活,逐渐扎下了根。东台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900-1901)的知县张韶棠则是安徽桐城人。吉城和这些安徽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联系,但真正和安徽人有比较密切的交往,则从1906年左右开始,而有记录的第一人居然是陈独秀,只是在《吉城日记》里,他的名字是实庵或者实安。“实庵”是陈独秀的号,“实安”则应该是简写或误写。

吉城比陈独秀大12岁,他们之间应该属于学友关系,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在那里见的面,目前还不清楚,已知他们最早的通信时间是1906年3月12日,那天吉城“作札致实庵,勉以耐苦努力。即过张君用宾,托其转给。”张用宾是江苏武进人,军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江苏省派驻东台征兵负责人,也是吉城的学友,自然也与陈独秀熟悉,我想,或许就是他介绍吉城与陈独秀认识的。

吉城认识的第二位安徽人就是颇具文化情怀的学者型官员蒯光典。蒯光典由于政绩优异,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到任淮阳海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并兼任淮北四岸盐务督销。淮阳海道兼治河,当年夏天,江苏中北部连日大雨,蒯光典紧急部署抗洪,同时安抚灾民。运河暴涨,蒯光典亲自上坝,力保大坝安全,为下游七州县抢收粮食赢得时间。11月27日,吉城听从江宁回来的朋友说了蒯光典率众抗洪保坝的事,非常感动和敬佩。

也许正因为此,不久蒯光典托人请吉城到他负责的安徽旅宁公学(即南京上江公学)做国文教习,吉城收到信后当即复信,那一天是腊月初四(1907年1月17日)。9天后吉城到南京,见到蒯光典等人,第四天和蒯光典“论学”,这件事就确定了下来。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3月8日),吉城启程去南京。5月,蒯光典发起组建苏皖学者研究国文、弘扬国学的“国学研究会”,请吉城起草序言。因为这个研究会,吉城无疑结识了更多的安徽文化名流和学者。

第二年,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吉城应邀请来合肥庐州府中学堂教书,见到了很多安徽及合肥的文化界的老友新朋。书法名家刘启琳原籍江宁,咸丰年间为避乱来到合肥。他虽然出生在合肥,但一直自称“江宁刘启琳”,可见他还是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见到吉城后自然尤感亲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共同话题显然要更多一些。一来二往,两人成为好朋友。而那时候的好朋友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结亲家,于是1909年3月10日,张子开先生亲自为吉城的独子吉荣泰与刘启琳的长女刘淑贞做媒。1910年5月21日刘启琳从合肥包船送女儿和嫁妆到东台,5天后,农历四月十八日,吉荣泰和刘淑贞完婚,这也算的是苏皖两省文人交往的一段佳话。

吉城离开合肥后,依然与安徽的朋友及庐州府中学堂的一些学生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时常有书信往来。他曾为庐州府中学堂及李国松家私塾介绍过东台的老师,还应邀为庐州府中学堂起草对联。

后来,安徽省第六师范学校和安徽合肥师范学校先后聘请吉城做国文老师,均因为吉城家中出现重大变故而未能成行。

1911年2月22日,吉城在写给亲家刘启琳的信里说,他的母亲得知皖北水灾,损失严重,便让他把准备给她做七十大寿的钱捐给灾民。于是吉城集历年所得束脩,捐出银元1000块赈灾。吉城母亲的义举,让安徽人深受感动,当时的安徽巡抚朱家宝为其奏请,当年5月23日获“乐善好施”之旌。

我们应该记住吉城这位江苏东台书生和他母亲的义举。我想,吉城与安徽之所以有如此的缘分,不仅是因为他在这里工作过两年,有不少的朋友、很多的学生,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比较深的感情,而这份感情的背后,是他的一颗爱心,以及善良纯正的品格。

关键词: 一来二往 安徽巡抚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