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回归“平常”,又极其不平凡的一年。
【资料图】
2023年,三年疫情之后的复苏之年,拼经济、促消费,成为新的共识红利。但由于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内部市场疤痕效应明显,产业分化和消费分级同时存在,构成了中国经济在2023年的复杂镜像。
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困难和机遇氤氲在一起,在极具代表性的县市和产业赛道得到充分印证。
我们选择京津冀作为典型的区域样本,通过一组县市经济特写以点带面,挖掘城市产业背后的内生力量、创新举措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动能。同时,我们遴选了二十个产业赛道,通过新老业态的交叉映射,窥探传统业态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新业态挤掉泡沫勇立潮头之路,让新财富、新价值、新供给落地生根。
当下的经济周期主线中,越来越多的县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出圈、成长、壮大的产业密码,信息鸿沟不断被打破,资源禀赋不断被开发,政策靶向越来越精准,人才红利被再次激活。
无论是旧业态穿越周期,还是新业态锚定未来,置身其中的大量企业不得不面对成长分化。在这场跨周期的“实验”中,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增长见顶后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密钥,如何在大浪淘沙中立于不败之地,与时间赛跑、与资本博弈、与技术死磕。
产业革命不断向前,经济增长的前景不在老供给结构里,而在企业家通过创新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里,产业赛道从变化到分化,终而实现进化。
中国经济正处于下行换挡周期,中国产业与消费大调查的真正意义在于读懂中国经济的续航之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具备人口、市场、产业体系等规模优势,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链韧性又赋予中国经济特殊的比较优势。但在短期内,中国经济则面临着走出旧增长模式窠臼、重塑稳定预期及信心、捕捉新科技革命和发力新经济赛道的艰巨任务。
从产业端看,续航之路不仅在于接续高质量发展之路,还在于充分发掘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并充分转化为新认知、新动能、新市场。借助新一轮技术革命,提高科技硬实力,让创新的力量被感知、被采集、被流通,在市场上交换、汇聚和应用起来。
除了市场主体的大有可为,地方政府要不断走向法治政府、有效政府和高效政府。无论是进一步向社会资本放开公共服务市场,还是持续为外资创造友好的营商环境,既给他人创造机会,也给自己捕获机遇。在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之间打好配合,让金融信贷活水精准触达“近渴”,让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和要素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改革要素配置的游戏规则,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亦有利于新增长动能的凝聚。
从长远看,续航之源仍将来自新供给撬动内需,改革激发活力。改革不停,创新红利、资本红利、市场红利便会源源不断。眼下,投资、促消费、稳外资、改善营商环境等诸多政策多箭齐发,紧迫感跃然纸上。
在改革再出发的当口,进入深水区,在于打破那些不合理的约束供给的政策、影响新供给产生的制度,充分授权,充分放活。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北京商报评论员陶凤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