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借助教学信息化应用 为历史文化教学赋能

时间: 2021-11-16 14:17:5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深秋时节,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和’思想虚拟仿真实验”课上,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进入到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三维虚拟现实环境中,穿越时空,与孔子“面对面”近距离“接触”。

电脑、手机、虚拟现实设备、云桌面……各种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演技术大“秀”,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的“智慧环境”。

信息手段助力

虚拟仿真激活课堂体验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建‘回到孔子时代、回归孔子故里、回溯孔子生活’的历史情境,丰富学生感受,有效地提升思想文化史的教学效果。”博士生导师、“孔子‘和’思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负责人成积春教授表示。

将信息技术引入专业教学,实现高校教育全面信息化是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自2017年以来,成积春教授带领的教学实验团队,充分发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的学术优势,立足于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资源共享、名师团队指导、师生互动交流4个维度,积极挖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能,打造了以“孔子与《论语》”在线课程和“孔子‘和’思想虚拟仿真实验”两大“金课”为引领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孔子与《论语》”是曲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主干课程,10余位长期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授课的教师精心备课,推出在线课程,对学生开展线上“一对多”交流辅导,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口述面授,实现了线上师生无障碍交流,汲取多方思想,线上实时研讨,积累并形成的近百个经典问题被集中收纳在典型问题资源库中,方便学生随时查看,凝练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大数据库。

“孔子‘和’思想虚拟仿真实验”则采取虚拟仿真技术,创制出涵盖孔子“和”思想主要内容的12个场景,以“具象化”“可视化”的方式表现了孔子“和”思想的抽象内容。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实现学以致用,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与创新创造能力,从而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目前,该项目已入驻国家教育部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免费向全国所有高校开放使用,累计浏览量近万人次,近千人参与并完成实验,实验通过率高达97.9%,总体评分4.8,在历史类项目中名列前茅。同时,项目获评“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在省内多地的村镇社区进行了推广,让社区居民获得了全新的文化体验;2019年7月,团队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达成了合作意向,将逐步开发英文、法文等多国语言版本,成为“网络孔子学院”的重要教学资源。

“我们开展线上教学实验的目的就是用生动有趣的场景吸引人,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教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奥的概念和抽象复杂的表述生动化、鲜活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达到吸引学生兴趣、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谈到这两门线上“金课”的时候,该教学实验团队中从事儒学研究与教学的骨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宋立林教授如是说。

变革传统“学”与“教”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大家听明白了吗?”“发给大家的课前资料都看了吧?”“等考完就知道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这些话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说的,以往多要凭经验或者考试才能判断教学过程和效果。如何将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在线上,在线下课堂中增强互动、及时检验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线上线下客观学习数据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改善教学呢?

2019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课堂搬上了智慧教学平台。智慧课堂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快捷地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教学。学生登录平台自主学习,初识知识并标记疑难,再依托“虚拟探索空间”平台进行师生“虚拟自由研讨”。针对疑难,师生充分互动,解决简单问题,聚焦重难点。学生思考重难点,查找资料尝试解决,涵育研学思维。多次出现而无答案的问题,由学生探讨作答,教师验收上传形成答案。实堂课后,“智能回溯”(AI)帮助学生“课后自助温习”,对仍存的疑问由“智能答疑”进行解答。实现了学生自学基本知识、聚焦重点难点、灵活多样复习。

运用智慧平台,教师能够实现让学生带着“头脑”来上课,及时了解每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则针对学生自学、自研中的重难点,在实堂中采用“互动研讨式”教学,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问善达,教师由“知识宣讲者”升格为“学习帮助者和引导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创了“线上学生自主学习、实堂学生互助答疑、课后学生自助温习”的教学新局面。

建设智能育人环境

涵育师生信息素养

在应用需求驱动下,学院立足人才培养实际,不断加大智慧教育教学条件建设,分层次、系统化建设满足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智能育人环境。学院创设虚拟教研室,以学术名家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名师示范教学,分享信息化教法、推广智慧育人经验,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与科研习惯,形成了一支育人思维前沿、教学能力优异的历史文化师资队伍。近年来,学院5人被评为儒学“泰山学者”,两人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省级教学名师”,两人入选文化建设类“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

学院以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与解释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敢闯会创”核心素质养成;创新“互联网+知行”实践模式,开辟线上历史文化实践平台,学生从机械学历史转变为实践“做历史”;开辟“互联网+历史文化科研”学生参与课堂,以研带学、用研辅教,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大数据分析学情数据,建立教学“智”评机制与学生电子学情档案。教师准备度、课堂活跃度、学生参与度、课标完成度为客观分,学生反馈、教师互评为主观分,从而真实评量学生成绩、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学生信息化创业,以自身历史文化知识素养参与“互联网+”大赛等活动。

2015年至今,学院面向4万多名学生授课,年均授课量6000余课时。180余个项目和个人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150余名学生获“国学达人”竞赛全国特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奖励及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等称号,“洙泗学社”“孔子文化月”“儒家文化齐鲁行”等社团及活动获国家和省级奖项30余次。

(孙琪)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697 72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