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让“五育并举”落地生根 让自然和社会成为课堂

时间: 2021-11-01 14:54:38 来源: 中国教师报

2500多年前,孔子带众弟子去泗水河畔游春,最是春光明媚时,杨柳依依,草色青青。他们抚琴唱歌,以“水”畅聊,聊做人,聊志向……颇有今日“研学旅行”的模样。

研学旅行是一门“行走的课程”。自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来,它成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是教育部命名的研学旅行试点单位。多年来,学生迈出熟悉的校园,走进自然,听鸟鸣,闻花香,感受生命的美好;手托小本,观文物,赏字画,感悟历史的厚重;背起行囊,踏入异国他乡,领略风土人情,体悟文化差异……它不单纯是“旅行”,重要的是“研学”,它让学生走出课堂的“藩篱”,走向更广阔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让“五育并举”落地生根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怎么落地呢?我们认为,研学旅行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场。

一般来说,城市学校受其校园空间和生活场域的限制,“劳育”是无法充分施展的。学校积极拓展各类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牵手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到农场去研学,将劳动教育放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场景中,让“劳育”这一育人目标有了更丰富的落地土壤。

“立德树人”不能是空泛、口号式的宣传。对小学生而言,一定要以具体的实践为载体,让“德”内化为自觉、自发的行为和品质,转化为人的基本素养。我们开发了“红领巾”研学旅行课程,让孩子们寻访100名市域范围内各行各业杰出的党员代表,深刻感受新时代基层党员的担当和情怀。

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落实“五育并举”的一部分,它让“德智体美劳”有了更具体扎实的落地方式。

让自然和社会成为课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学校地处苏州一隅。谈起苏州,人们首先会想到苏州的园林文化。苏州园林所蕴含的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因此,我们的园林课程开发就是基于校情、本土地域文化和资源来设计的。1904年,学校成立之初叫“范贤学堂”,早期的校区有一个亭子名为“范贤亭”。集团化办学后,每一个校区都会设计一座与校区建筑风格相呼应的亭子。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项目的设计,我们开设了苏州园林美学课程,聚焦苏州园林亭子的特色和建造。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精致典雅的苏州园林,开启了一场主题为《苏州园林——我们的范贤亭》的研学旅行。

为了让课程内容得到更好的专业化支持,每一个研学旅行课程都成立了由学校老师、家长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导师金三角”团队。

在苏州园林美学课程中,教师先带领孩子和家长共读中国著名园林建筑艺术家陈从周的《苏州园林》、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为研学旅行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学校聘请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园林研学组的专家担任课程专业导师,带领学生重点学习沧浪亭里六座亭子的相关知识。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学生将知识活化,转化成实践的智慧,绘制“我们的范贤亭”设计稿,并亲自动手参与整个造亭的施工过程。

积极挖掘本土资源,建立“导师金三角”团队,确保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保障了课程内容实施的专业品质。

让合作探究成为可能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习空间相对狭小、封闭,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是有难度的。研学旅行课程让学习方式的转型成为现实。我们大力倡导体验式、实践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在亲历中充分感受学习的价值与快乐,真切领悟探究、合作的方法。

学校每一门研学旅行课程都能突围封闭的学习空间和注入式的学习方式。以“劳动教育”研学课程为例,在外出研学前,学生积极搜集有关常阴沙和现代农业的资料,与家长交流四季植物生长,然后在小组内围绕研学主题制订、讨论、优化研学方案。走进农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或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水培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并亲手种下一棵生菜;摘下一把绿叶,品尝现场亲手制作的蔬菜沙拉;走进稻田画区域,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来到原乡茶馆,动手和面、揉面、包青团……研学活动让“农场”代替“课堂”,学生共同探究,动手实践,实现了学习空间的转换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让多元评价促进生长

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了课堂,校园里常用的量化评价已不适用。只有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多元化,才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助推和教育等功能。

在学校园林课程中,当专业的园林导师给孩子颁发“小设计师”“最佳创意设计家”“工艺小能匠”证书时,当一个个精致的亭子模型在校园里展出时,当一场小小的发布会在班级里举行时……孩子们能感受到被认同的喜悦,这种持续广泛的肯定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达到自主积极生长的目的。

“红领巾”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研学课程……一次行走像打开的一扇窗户,里面有花团锦簇:研学笔记、原创书、100个人物故事集、见闻分享会……里面有成长印记:意志磨炼、同伴互助、独立自主、团队意识……多元化的评价不仅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实效性以及展示学生成果、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

如今,“双减”背景下孩子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时间充足,给研学旅行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在“行走的课程”里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697 72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