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正文

农村教育信息化让教与学突破校园围墙

时间: 2021-11-03 14:31:5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依托新设备、新技术,各地各校在实践中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一批好的案例和故事。为了更好地反映乡村学校发展、区域建设、教师学生受益乡村智慧教育发展的故事,本专刊今起推出“乡村智慧教育典型案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优质发展是打通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为让乡村中小学共享教育现代化成果,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9年底,政府出资为包括艾亭镇谢庄小学在内的20多个乡镇47所乡村中小学打造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带来的乡村教育数字化变迁之外,乡村教师的乡土守望依然延续。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艾亭镇谢庄小学,三代人的教育接力间有使命和担当的师生传承,更有智慧教育与乡土情怀共同交融描画出的乡村学校生生不息的发展图景。

驾车出临泉县城,沿G220国道,再经S237省道,一路向南,历时近50分钟即可到达艾亭镇。此地是临泉县南部大镇,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外出务工人口众多。

谢庄小学坐落于村口,近年来,随着政府教育民生工程的开展,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不仅是“从泥砌到砖瓦结构,再到联排小楼”的校园面貌的变化,更有教学设施的更新迭代:从黑板粉笔到班班通,再到如今的智慧课堂。

2020年,谢庄小学铺设了智慧课堂设备,三年级至六年级4个班级实现了智慧平板教学。智慧课堂应用背景下,新的教学生态在这所学校不断生长。

留与守:校长姜林的忧和喜

“缺师少教”是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普遍性困境。在谢庄小学,连同校长姜林在内的13位教师,承担了包括幼儿班在内的7个班级10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初中部撤并后,与姜林同年入校的同事都去了县城的学校。姜林拒绝了县城中学抛来的橄榄枝,选择留下。“我就是这里的人,应该留在家里做事情。”少言寡语的姜林,把想法都落进行动里。

“9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条件好的家庭,都把孩子带进城里上学了,留下来的都是家庭条件困难的。”怎么给这些孩子更好的关怀和教育,是姜林苦苦思索的问题。

为了弥补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姜林特意为每个班级都安排一位女教师。而政府投资建设的智慧课堂,让谢庄小学的孩子与城镇孩子一样享受到平板学习等教育信息化成果。

“教育信息化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的孩子,是雪中送炭。”回想起孩子们刚拿到平板时的情景,姜林的眼睛里闪动着光芒。“孩子们很开心,觉得新鲜,学习劲头足,尤其跟读和语言测评,为学生的英语和语文学习营造了标准化的语言环境。”

智慧课堂的建设也破解了学校缺师少教的困境。兼任多门学科教学工作是乡村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一专多能”也可能是“不专不能”,此种境况下,智慧课堂后台课件等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和专业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如今,对于“能不能用好智慧课堂”这一问题,姜林的担忧早已消解。“老师们现在都离不开平板,尤其是年轻老师,平板已成为上课的得力助手,平板里的课件素材,提高了老师的备课质量和效率。”

教与学:退休之年再“出发”

要了解谢庄小学的过往,就不得不提到教师李道峰。1982年入校从教的他与谢庄小学一起经历了40载春秋轮回。40年里,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最让他自豪的,是学生又回到校园,服务乡村教育。校长姜林、女儿李艳丽以及学校的保安陈讲平,都曾是他的学生。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周边村庄的孩子陆续报到入校。李道峰任课的二年级学生升入了三年级。这是他从教生涯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使用平板上课的第一年。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李道峰入学师范时,老教师在开学典礼上给新生的寄语。现在,走到暮年的他也在智慧课堂的驱动下“奋蹄奔跑”,新学期,已到退休之年的李道峰开始了平板教学的学习。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工具,李道峰内心澄明:“我这个年纪,适应平板教学不会是轻松的体验。”

知难不畏难。“平板,一定是老师的好朋友、好帮手。说心里话,我其实很羡慕学校里的年轻老师,他们赶上了好时代。”谈及平板授课,李道峰笑得开心。

李道峰的信心,也来自女儿李艳丽的鼓励。

2017年,李艳丽通过入编考试,在李道峰的坚持下,她回到谢庄小学成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

提到女儿教学能力的进步,李道峰露出自豪的笑容:“这两年专业素质提高了不少,还把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到课堂教学里,今年,她是我的老师了。”

传与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像李道峰一样,李艳丽也走上了乡村教育之路。

在自己的努力及父亲的指导下,李艳丽的教学能力迅速提升,短短四年,已成为谢庄小学的骨干教师。在李艳丽眼里,父亲李道峰很严格,时常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许多意见与建议,即便是在家里的餐桌上,父亲与她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教学。

受父亲影响,李艳丽非常注重课堂的丰富性。不同的是,她和父亲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父亲通过绘画、唱歌等传统的方式辅助语文教学;而她习惯于借助平板里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丰富的资源,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

“比如《草原》一课,孩子们没有见过草原,文字和语言描述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图片一展示,然后语音一播放,视频一导入,课堂就生动起来了,视觉刺激会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她所教的六年级,学生近50人,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级,课堂学情了解并非易事。“留守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感情缺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五六年级这些从教学点转进来的孩子常常不愿意表达自己,课堂互动难以开展,不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通过平板布置朗读测评等学习任务,李艳丽收集班级整体学情及学生个体学情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孩子们朗读测评得分越来越高,读书的兴趣就提起来了。以前点名抽查,只能顾到少数学生。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据都在后台,一个都不漏下。”

留守带来家庭教育缺失,在某种程度上,乡村教师如父如母,也承担着家庭辅导、教育的职责。“每到中高考,我都会给学生树立信念,比不上城镇孩子的家庭条件,更要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在李艳丽眼里,每个孩子都值得更美好的未来,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

大地上的故事,除了昼与夜、春与秋的更迭,还有庄稼和人,一茬又一茬地生长。

在谢庄小学,农村教育信息化让教与学突破校园围墙,超越城乡边界,优质资源得以自由流淌。

(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赵利华)

责任编辑:QL0009

为你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 2020 跑酷财经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697 72 29@qq.com